省兵

有客语省兵,兵省非所先。

方今将不择,独以兵乘边。

前攻已破散,后距方完坚。

以众亢彼寡,虽危犹幸全。

将既非其才,议又不得专。

兵少败孰继,胡来饮秦川。

万一虽不尔,省兵当何缘。

骄惰习已久,去归岂能田。

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

省兵岂无时,施置有后前。

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

百官勤俭慈,劳者已息肩。

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

择将付以职,省兵果有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有人主张减少军队,但这不是首要之选。
如今将领的选择不拘一格,只看重边境的军事力量。
前方攻势已溃败,后方防守却坚固。
以多对少,即使危险也能保全。
将领没有才能,决策又不能独断。
兵少若失败,谁来接续?胡人入侵了秦川。
即使不至于这样,减少军队的理由何在呢?
军队骄纵懒惰已久,退回去怎能务农。
不种田也不养蚕,衣食如同战争般依赖。
减少军队并非无时无刻,需要适时安排。
王者功业由此开始,古已有记载。
百官节俭仁慈,劳累的人得以休息。
流浪者向往田园生活,丰收与否不由天定。
选择合适的将领赋予职责,减少军队确实带来了好年景。

注释

省兵:减少军队。
将不择:将领的选择不拘一格。
兵乘边:边境的军事力量。
破散:溃败。
完坚:坚固的防守。
亢彼寡:以多对抗少。
骄惰:骄纵懒惰。
田:务农。
施置:安排。
七月篇:古代文献中的记载。
劳者:劳累的人。
游民:流浪者。
择将付以职:选择合适将领并赋予职责。
省兵果有年:减少军队确实带来好年景。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省兵》。诗中的“客”指的是外来的军队或客卿,而“省兵”则意味着裁减军备。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和平时期应对军事问题的一种思考。

开篇两句“有客语省兵,兵省非所先”,表达了当有外来之势力提出裁减军队的建议时,这并非先前的考虑。紧接着,“方今将不择,独以兵乘边”指出当前的将领并不精选,只是单纯依靠军事力量防守边疆。

“前攻已破散,后距方完坚”描述了战争中前线被打败而后方还在勉强坚持的情况。接着,“以众亢彼寡,虽危犹幸全”表明尽管面临危险,但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仍能幸运地保存实力。

“将既非其才,议又不得专”批评了将领的能力不足,同时他们的建议也不被采纳。然后,“兵少败孰继,胡来饮秦川”则是说军队数量减少,战败的情形不断发生,而北方的胡人甚至能直接到达秦川(今陕西一带)饮马。

“万一虽不尔,省兵当何缘”质疑如果不是这样,裁减军备又基于什么理由。“骄惰习已久,去归岂能田”则是说长期的骄奢与懒惰已经根深蒂固,即使回归家园,也难以从事农耕。

“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进一步指出不仅无法耕作,也无法种植桑树,以至于连基本的衣食问题都依赖军队来解决。紧接着,“省兵岂无时,施置有后前”表达了裁减军备并非没有时机,而是需要审时度势,根据情况施行。

最后两句“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与“百官勤俭慈,劳者已息肩。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择将付以职,省兵果有年”表达了对君主功业的赞颂,以及官员们勤勉节俭、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并强调选择合适的将领来执行裁减军备的政策,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战事和内部治理的反映,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长远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神宗皇帝挽辞二首(其二)

城阙宫车转,山林隧路归。

苍梧云未远,姑射露先晞。

玉暗蛟龙蛰,金寒雁鹜飞。

老臣他日泪,湖海想遗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秋日不可见

秋日不可见,林端但馀黄。

杖藜思平野,俛仰畏无光。

栗栗涧谷风,吹我衣与裳。

娟娟空山月,照我冠上霜。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秋日在梧桐

秋日在梧桐,转阴如急毂。

冥冥蔽中庭,下视今可暴。

高蝉不复嘒,稍得寒鸦宿。

百绕有衰翁,行歌待春绿。

形式: 古风

秋早

暮寻蔡墩西,独觉秋尚早。

山路葩卉繁,野田风日好。

禅林乌未泊,经屋尘初扫。

蛮藤五花簟,复足休吾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