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其一)答二隐

爱青山、去红尘远,清清谁似巢许。

白云窗冷灯花小,夜静对床听雨。愁不语。

念锦屋瑶筝,却伴闲云住。莲心尚苦。

谩自折兰苕,答书蕉叶,都是断肠句。

鸥沙外,还笑失群鸳鹭。凄凉烟水深处。

碧笺空寄江南弄,鸦墨乱无行数。梅半树。

怅未识、佳人日暮情谁与。何时辇路。

共系柳游鞯,印苔金屐,湖曲步春去。

形式: 词牌: 摸鱼儿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仇远的《摸鱼儿·其一》。从鉴赏的角度来看,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红尘俗世的淡泊。

“爱青山、去红尘远”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心志,喜爱那清幽静谧的青山,渴望脱离喧嚣繁杂的人间。接着,“清清谁似巢许”则是对理想隐逸生活的一种描绘,巢许是古代著名隐士,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了自己追求高洁、超脱世俗的愿望。

“白云窗冷灯花小,夜静对床听雨”这两句营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白云之下,窗前点着微弱的灯光,夜深人静,只有细雨的声音相伴,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

“愁不语。念锦屋瑶筝”则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愁绪和思索。锦屋瑶筝,形容的是一处精致雅致的住所,而这里却充满了无言的忧伤。

接下来的“却伴闲云住。莲心尚苦”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但又不失清醒的态度。诗人选择与闲云为伍,保持着一颗清净之心,而“莲心尚苦”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剖析,尽管外在环境宁静,但内心深处仍有不能言说的痛苦。

“谩自折兰苕,答书蕉叶,都是断肠句”这几句话表达了诗人与世隔绝后的孤独感。即使是在自然中采摘兰花,或是借助书信与远方的朋友交流,但这些行为都带有一种切肤之痛。

“鸥沙外,还笑失群鸳鹭”则是对现实中的自己与他人的差异的一种无奈和自嘲。诗人在自然界中,虽然能够保持一份超然,但无法改变自身的孤立无援。

最后,“凄凉烟水深处。碧笺空寄江南弄”则是对远方的思念与书信交流的一种渴望。在这个凄凉而又深邃的地方,诗人通过书信向远在江南的朋友倾诉自己的情感。

“鸦墨乱无行数。梅半树。怅未识、佳人日暮情谁与”这几句则是对时间流逝和个人境遇的一种感慨。诗人的生活中,书信如同断了线的珠子,无从追寻,而那半树梅花,则让人联想到了匆匆岁月中的孤独和无奈。

整首词通过层次分明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而又不失真实感受的生活态度。诗人的内心世界复杂而丰富,他既追求高洁,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带来的孤独和苦楚。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摸鱼儿(其二)柳絮

恼晴空、日长无力,风吹不尽愁绪。

马头零乱流光转,粟粟巧黏红树。闲意度。

似特地、随他燕子穿帘去。徘徊不语。

谩彷佛眉尖,留连眼底,芳草正如雾。冥濛处。

独凭阑干凝伫。翠蛾今在何许。隔花箫鼓春城暮。

肠断小窗微雨。休更舞。明日看、池萍始信低飞误。

长桥短浦。怅不似危红,苍苔点遍,犹涩马蹄驻。

形式: 词牌: 摸鱼儿

满江红

脂雨东流,觉春去、绿阴如幄。

尝记得、桃花碧径,自怜幽独。

日暮碧云空冉冉,摘花小袖犹依竹。

望江南、草色欲连天,人江北。谁共剪,西窗烛。

谁共度,西园曲。甚采香情懒,楚骚谁续。

海远休寻双燕信,夜长争忍孤鸾宿。

夹缃签、曾有旧题诗,镫前读。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庭芳

寒食无情,阳春如客。晚风吹尽繁枝。

落红堆径,小槛立移时。

乐事不堪再省,吴乡远、愁思依依。

谁家燕,斜穿绣幕,轻惹画梁泥。还知。

人寂寞,殷勤软语,来说差池。

怕王孙归去,芳草离离。

倚翠屏山梦断,无心听、啼鸟催归。

何时向,溪流练带,一舸载鸱夷。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睡花阴令/醉花阴

愁云歇雨,净洗一奁秋霁。枝上鹊、欲栖还起。

曲阑人独倚。持杯酌月,月未醉、笑人先醉。

忘醉倚、木犀花睡。满衣花影碎。

形式: 词牌: 醉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