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张氏的女性在丈夫去世后,矢志不渝地守节,直至四十年后才得以安葬亡夫的感人故事。诗中通过“矢尽狐山死报天”表达了张氏对丈夫深沉的爱与忠诚,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她也坚守着自己的誓言。接着,“海濒孤寡实堪怜”一句,展现了张氏在丈夫离世后的孤独与悲苦,以及周围人的同情。
“高枫泣望三千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高大的枫树赋予情感,它似乎也在为张氏的遭遇而哭泣,遥望着远方的丈夫墓地,表达出一种深切的哀思和对未来的期盼。“遗骨收归四十年”则强调了张氏守节的决心和时间的漫长,直到四十年后,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直赖精诚相感格”表明了张氏的坚持和真诚感动了上天,暗示了她的行为最终得到了认可或回报。“所嗟情事久针毡”则表达了对张氏长期守节之艰难生活的感慨,如同长时间坐在针毡之上,痛苦且不易。
最后,“全归再仗邻翁力,岂得亲贤是偶然”点明了张氏能够最终实现愿望,不仅依靠了自己的坚持,还得到了邻居老翁的帮助,这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象征性的语言,展现了张氏的高尚品德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节妇烈女的尊重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