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东土淹龙驾,西人望翠华。

山川祗询物,宫观岂为家。

十月回星斗,千官捧日车。

洛阳无怨思,巡幸更非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东方故地龙车被洪水淹没,西方之人翘首期盼皇帝的翠华仪仗
山川之神只询问世间万物,宫观庙宇怎可作为帝王之家
十月星辰回转,千官簇拥着太阳般的御辇
洛阳城中无人心怀怨恨,皇帝巡幸至此更为及时

注释

东土:泛指东方故地,这里可能指作者所在之地或前朝旧都。
淹:被水淹没。
龙驾:古代指皇帝出行时乘坐的车驾,因其装饰华丽、尊贵,常以龙为象征。
西人:西方之人,可能指远离都城的百姓或远方的诸侯。
望:翘首期盼。
翠华:皇帝出行时所用的翠羽为饰的旗帜或伞盖,代指皇帝的仪仗队。
山川:山河大地,泛指自然界的山水风光。
祗:只,仅仅。
询:询问,探问。
物:世间万物,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和事物。
宫观:古代供奉神灵或帝王游憩的宫殿、道观等建筑。
岂:怎么,岂能。
为家:作为帝王的长久居所,即定都于此。
十月:农历十月,可能指特定的月份或泛指秋季。
回星斗:星辰回转,古人认为星象变化与时节、人事相关,此处可能描绘秋夜星空景象或象征时局变迁。
千官:众多官员,形容朝廷百官之多。
捧日车:比喻皇帝出行时众臣如同捧托太阳般簇拥着御辇,极言皇帝威仪之盛。
洛阳:古都洛阳,这里可能是诗中皇帝巡幸的目的地。
无怨思:无人心怀怨恨,暗示当地百姓对皇帝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支持。
巡幸:古代帝王出京巡视各地,有时带有游玩性质。
更非赊:更加不是延迟、拖延,意指皇帝此次巡幸恰逢其时,非常及时。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九龄的作品,名为《奉和圣制初出洛城》。通过鉴赏,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与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景象。

首句“东土淹龙驾”以“东土”指代帝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淹龙驾”则喻指皇帝的车驾,其深邃雄伟如同神龙一般。紧接着,“西人望翠华”中“西人”应是指洛阳的百姓,而“翠华”象征着皇家的辉煌与尊贵,表明民众对皇家恩泽的仰望。

第三句“山川祗询物”,诗人以“山川”比喻自然景观,以“祗询物”表现出对万物生灵的关怀。接下来的“宫观岂为家”则通过反问,表达了皇帝不仅是国家之主,更是天下的父母官。

“十月回星斗”一句,通过“十月”(冬季)与“星斗”的组合,描绘出夜空中繁星点点的壮丽景象。紧接着,“千官捧日车”则以夸张的手法,形容皇帝威严如同太阳,被无数朝臣簇拥着。

最后两句“洛阳无怨思,巡幸更非赊”,诗人表达了对洛阳城中和谐安宁的赞美,以及皇帝出行不带来百姓负担之意。这里,“无怨思”意味着没有忧虑与烦恼,而“巡幸更非赊”则强调皇上的巡视并不会给民众带来额外的负担。

整首诗通过对皇帝车驾、宫观、星辰、朝臣以及洛阳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盛世太平景象的美好愿望和深切祝福。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奉和圣制经孔子旧宅

孔门太山下,不见登封时。

徒有先王法,今为明主思。

恩加万乘幸,礼致一牢祠。

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奉和圣制送李尚书入蜀

眷言感忠义,何有间山川。

徇节今如此,离情空复然。

皇心在勤恤,德泽委昭宣。

周月成功后,明年或劳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

驰道当河陕,陈诗问国风。

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

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

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林亭咏

穿筑非求丽,幽闲欲寄情。

偶怀因壤石,真意在蓬瀛。

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气清。

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