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张元明同边郎中游西湖二君讲同年之好有此游

十里春波翠染衣,小寻鱼鸟共追随。

船头风急何妨醉,湖上山多尽入诗。

藜杖偶来飞絮里,芦鞭犹忆看花时。

两公人物如连璧,同上金銮亦未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西湖泛舟游玩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感的交融。首句“十里春波翠染衣”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春日湖面上碧绿的波光与诗人衣裳的映衬,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画面。接着,“小寻鱼鸟共追随”一句,通过“小寻”二字,既表现了诗人轻盈自在的行踪,又暗示了与鱼鸟和谐共处的自然状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船头风急何妨醉”一句,巧妙地将自然界的风急与诗人的酒醉联系起来,不仅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豪情与放纵,也暗含了诗人借酒消愁、寄情山水的深层情感。而“湖上山多尽入诗”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景观对诗人创作灵感的激发,将眼前的景色化为诗篇,体现了诗人对美的捕捉与表达能力。

“藜杖偶来飞絮里,芦鞭犹忆看花时”两句,通过具体的细节描绘,如藜杖与飞絮、芦鞭与看花,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蕴含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怀念,以及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与享受。最后,“两公人物如连璧,同上金銮亦未迟”一句,以比喻的手法赞美了两位友人的才华与友谊,表达了对两人未来共同成就的期许与祝福,同时也体现了深厚的同僚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春日美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友情、自然与艺术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收录诗词(2047)

周紫芝(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文学家。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 字:少隐
  • 号:竹坡居士
  • 籍贯:宣城(今安徽宣州市)
  • 生卒年:1082-1155

相关古诗词

皇帝亲祀高禖十五韵

历欲绵洪祚,郊宜筑巨台。

有司脩祝册,天子祭高禖。

意与群情合,春随上瑞来。

翠舆瞻玉座,桂酒奠金罍。

喜色回中壸,欢声入九垓。

熊罴占已兆,弧矢射将催。

异礼关宗社,馀波被草莱。

灵基千岁永,玉叶万枝开。

制度新仪著,歌诗旧典该。

鲁侯徒复宇,后稷始封邰。

帝德应先格,天心亦易回。

至诚参造化,妙响疾风雷。

历数周家久,封疆汉地恢。

山河今壮矣,瓜瓞信悠哉。

准拟螽斯咏,微臣愧不才。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校李从一台阁集因效其体(其一)

细诵台州句,湖边草舍幽。

好山来竞秀,清濑与争流。

吏可供书札,儿能伴校雠。

小窗谁共此,唯有夕阳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校李从一台阁集因效其体(其二)

旧旆来分赖,唐朝有百人。

诸公皆泯灭,此句独清新。

异世名空在,今年迹已尘。

何由吊高冢,一望石麒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子东奉命祠高禖斋宫望临平山

遥想祠宫晓色寒,卷帘聊此看孱颜。

官闲颇似苏司业,诗好全如庾子山。

觅句不妨烟雨外,浮家犹记往来间。

旧游有意重回首,恐上金銮未得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