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鹿耳门的壮丽景象与历史故事,充满了雄浑的气势和深沉的历史感。
首句“精卫衔石填洪涛”,借用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以精卫鸟衔石填平汹涌的海浪起笔,象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接下来“羽毛秃尽波仍高”一句,通过精卫羽毛尽落而海浪依旧高涨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抗争的艰难与持久。
“至今砧崿剩遗迹,潜藏海底相周遭”两句,将视野拉远,想象精卫填海后的痕迹,如今已化为海底的山石,默默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这里既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戈矛咫尺铦争向,脱舵失凭心胆丧”描绘了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刀光剑影,生死一线,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而“崩腾陡觉眼光迷,造次顿许蛟鼍葬”则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战斗的混乱与危险,甚至可能连蛟龙都难以幸免。
“忆昔天兵动地来,潮添十丈千艘开”回忆了古代军队的壮阔场面,潮水上涨,千艘战舰齐发,气势磅礴。接着“鲸鲵鏖战窟宅净,孽血雨洒腥风霾”描述了激烈的战斗场景,鲸鲵(比喻敌军)的巢穴被彻底清除,鲜血如雨,腥风弥漫,渲染出战争的血腥与惨烈。
最后,“有道由来四裔守,地险重扃复何有”表达了对守土有责、固守边疆的肯定,即使面对险峻的地势,也阻挡不了捍卫国土的决心。而“登崖张宴对沧溟,浮天潋滟临樽酒”则是对和平时期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在山崖上设宴,面对浩瀚的大海,举杯畅饮,享受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鹿耳门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故事,也蕴含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气息,是一首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