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蜘蛛虽巧不如蚕。
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王禹偁的作品,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蜘蛛虽巧不如蚕,是在比喻中表达了一种超脱物质纷争、追求精神自由的哲理。
“蜘蛛虽巧”中的“蜘蛛”,常被用来象征机智和勤劳,因为它能够织网捕食,显示出其巧妙的一面。但诗人并不赞美这种仅有的技巧,而是提出“不如蚕”的观点。蚕,即桑蚕,是一种吃掉桑叶后化为丝的昆虫,它们的生命过程中蕴含着奉献和纯净的意义。
诗中的“蚕”象征着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无私奉献,超越了蜘蛛仅为了生存而展现出的巧妙。王禹偁通过这种对比,不仅在表现自然界中不同生命体的特质,更是在哲学上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句诗语言简洁、意蕴深远,反映出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于生命境遇的深刻理解。
不详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三入承明不知举,看人门下放门生。
佳人方素面,对镜理新妆。
身后声名文集草,眼前衣食簿书堆。
秋近草虫乱,夜遥霜月寒。
扇声犹泛暑,井气忽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