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叔会虎丘,时王规父斋素祈雨,不至,二首(其二)

太常斋未解,不肯对纤秾。

只遣三千履,来游十二峰。

林空答清唱,潭净写衰容。

归去瑶台路,还应月下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斋戒中的太常官还未解除,他不愿面对繁花盛开的景象。
他只让三千双鞋子(暗指仙人或高人)前来游览十二座山峰。
树林回应着清脆的歌声,清澈的潭水倒映出他衰老的面容。
当他返回仙境之路,可能还会在月光下相遇。

注释

太常斋:古代官职,负责祭祀和音乐事务。
纤秾:形容花朵繁多而艳丽。
遣:派遣。
三千履:象征众多仙人或者高人。
十二峰:泛指名山,可能有特定的道教文化背景。
林空:寂静的树林。
清唱:清脆的歌声。
衰容:衰老的面容。
瑶台:传说中的仙人居所,如玉砌的宫殿。
月下:月光下。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它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太常斋未解,不肯对纤秾"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礼节的疏离,不愿意被拘泥于繁文缛节之中。

接下来的"只遣三千履,来游十二峰"则展示了诗人想要摆脱束缚,自由自在地探索自然之美。这里的“三千”和“十二峰”虽未具体指明,但可理解为广阔无垠的大自然和众多山峰,它们是诗人心灵的寄托。

"林空答清唱,潭净写衰容"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景象。树林在清风中回应着远处清脆的歌声,而清澈的溪流映射出山谷的轮廓。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境。

"归去瑶台路,還應月下逢"则是诗人在夜晚回程时的情景。这里“瑶台”可能指的是一种仙境或高处,“还应月下逢”则意味着诗人期待在归途中能再次与美好事物相遇,这里的“月下逢”也许暗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和内心宁静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二首(其一)

小圃阴阴遍洒尘,方塘潋潋欲生纹。

已烦仙袂来行雨,莫遣歌声便驻云。

肯对绮罗辞白酒,试将文字恼红裙。

今宵记取醒时节,点滴空阶独自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二首(其二)

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

唤船渡口迎秋女,驻马桥边问泰娘。

曾把四弦娱白傅,敢将百草斗吴王。

从今却笑风流守,画戟空凝宴寝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次韵沈长官三首(其一)

家山何在两忘归,杯酒相逢慎勿违。

不独饭山嘲我瘦,也应糠覈怪君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次韵沈长官三首(其二)

男婚已毕女将归,累尽身轻志莫违。

闻道山中食无肉,玉池清水自生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