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通判还襄阳

我昔游新河,君时犹未冠。

有如金在镕,气燄巳光烂。

京华再见之,风采殊旧观。

青松既出壑,势愈凌霄汉。

对庭违夙心,佐郡试新宦。

政声如江潮,日日临堤岸。

况当有事秋,一日百趣办。

事机纷以沓,无不迎刃断。

骥足虽可展,犹自困羁绊。

去去宜努力,莫起贤劳叹。

时方需异材,九重正宵旰。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丘浚所作的《送郑通判还襄阳》。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郑通判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其官场生涯的关切与勉励。

首句“我昔游新河,君时犹未冠”,诗人回忆起过去与郑通判一同游历新河的情景,那时的郑通判尚未加冠,形象地表达了两人年轻时的友情。接着,“有如金在镕,气焰已光烂”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郑通判比作熔炉中的黄金,其才华和潜力已经显现出来,预示着他的未来光明。

“京华再见之,风采殊旧观”两句,描述了再次在京都相见时,郑通判的风采与过去大不相同,暗示他经历了成长和变化。接下来,“青松既出壑,势愈凌霄汉”以青松出谷、直冲云霄的景象,象征郑通判官运亨通、事业蒸蒸日上。

“对庭违夙心,佐郡试新宦”表明郑通判被任命为地方官,开始新的官场生涯。诗人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政声如江潮,日日临堤岸”赞扬郑通判施政有方,政绩显著,如同江潮般不断涌来,影响深远。

“况当有事秋,一日百趣办”进一步强调郑通判在繁忙的政务中表现出色,能够高效处理各种事务。“事机纷以沓,无不迎刃断”则赞美他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无论遇到什么难题都能迅速解决。

“骥足虽可展,犹自困羁绊”以千里马比喻郑通判,虽然有能力施展,但仍然受限于官场的束缚。最后,“去去宜努力,莫起贤劳叹”鼓励郑通判继续努力,不必因官场的局限而感到遗憾。“时方需异材,九重正宵旰”则表达了对郑通判才能的肯定,认为朝廷正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才,日夜操劳。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有对官场现实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与期望。

收录诗词(272)

丘浚(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玉峰、,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进士,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 字:仲深
  • 号:深庵
  • 籍贯:别号海山老
  • 生卒年:1418~1495

相关古诗词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科名进士重,仕宦宰邑难。

羡尔英妙姿,致身青云端。

牛刀初小试,遽尔涖剧繁。

一朝谢师友,茕然吏民间。

众目胥睊睊,万口哗以欢。

寒者待我衣,饥者待我餐。

晦者赖以明,郁者赖以宣。

一身百责萃,事事来相关。

所贵各当理,事妥民斯安。

况当江闽交,孔道多往还。

一事胡可苟,顷刻宁暂闲。

时时怀隐忧,念念斯民艰。

民乃吾子姓,财乃民肾肝。

民身即我身,心肉何忍剜。

圣朝待士厚,发策亲临轩。

何以报国恩,民者君之天。

爱民即爱君,慎勿忘斯言。

形式: 古风

听琴为柯状元乃尊作

幽人事佳遁,开轩对阳明。

兴来拂瑶轸,畅我平生情。

心中有真趣,指下无繁声。

上弦叶风薰,下弦谐凤鸣。

坐觉胸襟开,尘滓顿以清。

纷纷浊世中,入耳皆琶筝。

何当谢尘务,枕流阶下听。

形式: 古风

题画为萧考功作(其一)春景

爱此春山秀,微云淡悠悠。

苍松俯深涧,翠筱媚清流。

结屋者谁子,独占云山幽。

抱琴循侧径,引领仍归舟。

归舟天际来,何时经丹丘。

丹丘多羽人,为问相见不。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题画为萧考功作(其二)夏景

入夏草木长,林壑迥幽雅。

云际川光浮,石罅岩溜泻。

谁当三伏中,高会江亭下。

倚席和棹歌,纵目极平野。

鸥波浩荡间,羡彼舟游者。

临渊空有言,结网人何者。

形式: 古风 押[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