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绂所作,名为《酬承天寺幻师病中见寄》。诗中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探讨了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真理追求以及疾病与健康等多重主题。
首句“语话相投意便亲”,点明了人与人之间通过言语交流,心意相通,自然产生亲近感。接着,“底须交久往来频”则提出疑问,为何非要长时间频繁交往才能加深关系?这句表达了对传统社交模式的反思,强调了心灵契合的重要性,而非表面的频繁接触。
“半生未得吾忘我”暗示了诗人对于自我认知的深入思考,即使在半生的岁月里未能完全理解自己,但已能超越自我,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一默方知妙入神”进一步阐述了沉默的力量,真正的智慧和神妙往往在无声中体现,而非言语所能完全表达。
“大患有身身是患”揭示了对身体疾病的深刻理解,认为疾病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是内心的负担。“至真无迹迹非真”则探讨了真理的本质,真正的真理往往难以用表面的现象来界定,需要深入探索其内在的含义。
最后,“是非形迹俱忘却,可拟当年问病人”总结了前文的思考,指出在去除是非观念和外在形式后,才能达到一种超脱的状态,如同面对疾病时,医生需要深入了解病人的内心和真实需求一样。这不仅是一种对健康状态的追求,也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巧妙地融合了个人体验、哲学思考和社会观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健康、真理等多重议题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