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胡应麟所作的《大司马张公秋日过访溪上余时留武林不值抵舍后再往谒谢二首(其一)》中的第一首。诗中以大司马张公秋日来访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张公的敬仰之情以及未能相见的遗憾。
首句“熊车遥度越王台”,运用了“熊车”这一典故,象征着张公的尊贵身份和威严形象,同时与“越王台”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氛围。接着,“骏骨仍惭汉殿回”一句,通过对比张公与汉代帝王的联系,表达了诗人对张公才能与地位的钦佩,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虽有才华却未能得到充分施展的遗憾。
“廿载登龙频入梦,当时题凤亦怜才”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张公的敬慕之情。这里“登龙”、“题凤”都是古代文人追求功名的象征,诗人说即使在梦中也常常梦见能够登龙,可见其对功名的渴望;而“怜才”则表明诗人对张公才能的欣赏与认同。
“三峨云气飘萝薜,五岳风期动草莱”两句,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张公的影响力和高尚品格。“三峨”、“五岳”分别指代四川和全国的名山,诗人以此形容张公的声望之广及影响之深;“云气飘萝薜”、“风期动草莱”则生动描绘了张公的高尚情操如同清风一般,能够触动人心,使人们心生敬仰。
最后,“翘首未央天咫尺,秪今东阁定谁开”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张公的期待与敬仰。诗人站在未央宫前,虽然距离张公只有咫尺之遥,但心中却充满了期待,希望张公能再次开启东阁,接纳更多的人才。这两句既表达了对张公的敬仰,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能够得到赏识和重用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大司马张公的赞美和对未能相见的遗憾,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物的向往以及对自身才华未能得到充分施展的感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自然景象,使得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