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希文所作的《再访子长》。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司马迁(字子长)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世间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联“出处权舆未见真,又猥巾屦走车尘。”描绘了诗人再次探访司马迁故居时的场景,虽然没有直接见到历史人物的真容,但通过其遗留的痕迹和物品,仿佛能感受到他的精神与风骨。这里的“猥巾屦”指穿戴简朴,暗示了司马迁生前的朴素生活。
颔联“藩篱于世虽无我,廊庙于今正有人。”运用对比手法,指出在世时司马迁或许并未受到世人广泛认可,但历史长河中总有后人铭记并传承其精神。这里“藩篱”比喻被遗忘或不被重视,“廊庙”则象征着历史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评价的转变。
颈联“俯仰伊谁能具眼,乾坤何处不容身。”表达了对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思考。诗人感叹于世间纷繁复杂,难以找到真正理解自己价值的人;同时,也表达了对广阔天地的自信,认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空间。
尾联“圆沙如许宽平地,梧竹门墙月更新。”以自然景象为喻,赞美司马迁故居环境的宁静与美好。这里“圆沙”形容地面平整,“梧竹门墙”则是对故居环境的描绘,而“月更新”则暗示了时光流转,四季更迭,但历史的光辉却如同明月般永恒不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历史传承以及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