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筑道中四首(其四)

笑杀蛮姬小,閒为左衽妆。

辫螺矜贯贝,相杵倚椎塘。

有恨虚牛女,无盟缔马郎。

凄凄风雨夕,芦管为谁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在黔筑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地民族的生活风貌和情感世界。

首句“笑杀蛮姬小,闲为左衽妆”,开篇即以幽默的口吻,描绘了一位轻盈活泼的少数民族女子,她穿着左衽的服饰,似乎在悠闲地装扮自己,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情与活力。这里的“蛮姬”并非贬义,而是对少数民族女性的亲切称呼,体现了诗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与欣赏。

接下来,“辫螺矜贯贝,相杵倚椎塘”,进一步描绘了女子的装扮细节。她头戴螺形发饰,耳垂上挂着贝壳制成的耳环,身侧摆放着捣衣石和椎塘,这些元素都是当地民族生活习俗的体现,展现了她们日常劳作与装饰的和谐统一。

“有恨虚牛女,无盟缔马郎”,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感慨,以及对当地民族爱情观的思考。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爱情的忠贞与分离之苦,而“有恨虚”暗示了诗人对这种传统爱情观念的某种反思或遗憾。同时,“无盟缔马郎”可能是在暗示,当地民族的爱情观或许更为自由或直接,没有过多的束缚与承诺。

最后,“凄凄风雨夕,芦管为谁忙”,将场景拉回到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芦管声声,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绘,也是情感的寄托,芦管声在这样的夜晚显得格外凄凉,仿佛在为远方的人或事忙碌,传递着深沉的情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黔筑道中少数民族的独特生活风貌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当地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7)

陆锡恩(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龙山自嘲

须髯才戟首先童,露顶争嗤未老翁。

有帽自怜无发戴,萧萧閒却半山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平播凯歌

戈船破浪白泥扬,铁骑吹尘凤麓黄。

借问军中谁秉钺,元戎知是郭汾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九月十八日叔祥来有述

诗翁七十馀,一病双足蹩。

盘跚忽到前,烱泪已满睫。

自言去乡久,尚有几丘骨。

生子一何晚,才剪额上发。

勉复携之来,令认草边碣。

我则长已矣,麦饭此雏责。

未必副所期,藉手可以没。

我怜此情真,留馔已刷鬲。

娇儿畏生面,索去肯待吃。

独共诗翁餐,数盘亦空列。

契阔几何时,一旦此衰剧。

翁其彊进箸,努力扶仓卒。

翁有诗千篇,篇篇珠与璧。

行当一典衣,为翁谋镌剟。

且为翁立序,聊效玄晏役。

翁言亦我心,奈费故人褐。

归当急检寄,无待再三说。

我起重为言,此意亦无别。

譬彼远行人,束装常俟发。

装罢不成行,迟速任君歇。

皇天有深仁,诸子仰先达。

人峰当永标,家海岂遽竭。

且将我血传,快与世眼刮。

若云七十死,可少八十活。

语罢行扶翁,翁去只见月。

形式: 古风

阜城谣

阜昌城南星月昏,何来一骑抱头奔。

但道薰天曾有势,可知入地竟无门。

梁头卸下未绝气,薥席裹将麻索系。

木场尚有处分时,野店暂作送行计。

北风萧萧鬼哭哀,谁将点泪施泉台,群儿枉唤乾父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