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禅僧释道宁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意。首句“枯木岩前,道人不顾”描绘了一幅孤寂而超然的画面,道人于荒凉的岩石边,不为外界所动,展现出修行者的定力和淡泊。接着,“尘劳界内,衲子兴悲”揭示了修行者对世俗烦恼的洞察,以及对解脱的渴望。
“恋著玄关,全亏大用”暗示着执着于佛法奥秘(玄关)却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了智慧与行动的结合。“灰身灭智,岂是良图”进一步批评了片面追求消灭自我认知(灰身)和智慧(灭智)的修行方式,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裂破面门,救诸苦趣”运用夸张手法,表达出打破自我束缚、直接揭示真理的决心,以解救众生的苦难。“为祥为瑞,今正是时”则传达出时机成熟,应当积极行善,带来吉祥和福祉的信息。
最后两句“捞龙趁凤男儿事,浅种深耕效仰山”借农耕之象,鼓励人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仰山禅师般深入修行,不断耕耘内心,以实现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丰富,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注重实践与悟性的结合,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