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蒲团与檀版,拈著足家风。
性觉随资近,人难尽己同。
奇非居正外,易正在难中。
意近语须远,形离神暗通。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汪炎昶的作品,名为《和友人论诗二首(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探讨诗歌创作与品评的诗句。
“蒲团与檀版,拈著足家风。” 这两句开篇直接点出佛教禅宗修行的坐具——蒲团,以及佛经上的檀板(一种木制或竹制的念珠板),而后文“拈著”则是指拈花微笑,一种禅机。这里诗人巧妙地将禅宗的修行境界与家风相结合,表明自己对诗歌创作有一定的传统和风格。
“性觉随资近,人难尽己同。” 这两句则是说诗人的性情(指个人的性格或才情)和觉悟(指艺术上的理解和领悟能力)都与其所积累的素材相呼应,而这种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却难以让他人完全理解和认同。
“奇非居正外,易正在难中。”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创作观点,即真正的艺术造诣不在于平庸的常规之中,而是在于打破常规、追求独特的风格和境界。同时,这种追求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在困难和挑战中不断磨练。
“意近语须远,形离神暗通。” 最后两句则是说诗人认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应当做到内涵深远,即便是贴近实际的描述也要蕴含深刻的意义。而外在的形式(形)与精神之间,则应保持一种微妙而又自然的联系,使得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神韵。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和诗歌创作的结合,表达了诗人追求独特风格、深刻内涵以及艺术与精神之间微妙关系的理念。
不详
原自风骚浚,根从李杜寻。
烟云裁体制,月露洗胸襟。
所施殊高下,论功系浅深。
尽饶材力赡,政要苦留心。
强把残编阅,支颐坐北堂。
味从中夜永,痛偶暂时忘。
意外逢奇药,人间欠此方。
仓公如欲觅,寄语不珍藏。
疗法人争授,奇功竟未遭。
嚼侵惊已折,漱撼喜犹牢。
幸不妨黄奶,惟当釂浊醪。
子荆泉石约,一笑我将逃。
齿应宜脱落,鬓已旧苍浪。
肉食定无分,茹蔬犹见妨。
动疑难再稳,痛似忽微长。
舌在吾何患,休看肘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