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化士(其一)

披毛戴角学无生,剑树刀山取次行。

不向五峰吞栗棘,争知日午打三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翻译

披着兽皮,顶着牛角,模仿无生之道,随意地在剑树刀山之间行走。
不在五座高峰上饱受栗棘之苦,怎会知道白天之后还有深夜的三更时刻来临。

注释

披毛戴角:比喻修行者模仿动物的形态,可能指佛教中的一种苦修方式。
无生:佛教术语,指超越生死轮回的状态。
剑树刀山:形容极苦的环境,常用来比喻修行中的艰难困苦。
五峰:可能象征五种困难或修行层次。
栗棘:比喻艰难困苦或修行中的障碍。
日午打三更:指白天之后的深夜,表示时间的推移和修行的持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慧远所作的《示化士(其一)》。诗人以奇特的形象描绘了一位修行者的生活状态。"披毛戴角学无生",形象地刻画出修行者可能模仿动物的形态,追求超脱生死的境界,即使外表粗犷,内心却致力于领悟佛法。"剑树刀山取次行"则暗示了修行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如同在充满利刃的环境中前行,考验着意志和决心。

"不向五峰吞栗棘"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的坚韧,他们不畏惧困难,不会轻易退缩,即使是面对难以消化的苦涩(栗棘),也坚持下去。"争知日午打三更"则揭示了修行生活的不规律和艰苦,夜晚三更还在努力,不知疲倦,表达了对佛道的执着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僧人释慧远对于修行道路的深刻理解和坚韧精神,具有强烈的禅意和教化意义。

收录诗词(312)

释慧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青原下八世,双泉郁禅师法嗣。住鼎州(今湖南常德)德山。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五。今录诗二首

相关古诗词

示化士(其三)

临济家常添钵游,知音才见不轻酬。

掩门归去陈嘉馔,直至而今饱未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示无住道人

打破从来净洁禅,万机攒簇髑髅前。

横身塞断来时路,一句当机日丽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示李才翁宣教

吾官学佛几经秋,梦里书空醒便休。

会得三吴灭门句,也须亲到百花洲。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示禅人(其五)

悬崖捉拍舞三台,死虎惊忙眼豁开。

圣地不生凡草木,果然亲见瞎堂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