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诗人王松的《杂感二首(其二)》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行为的反思和对现状的淡然态度。首句"今是昨非悔已迟"揭示了诗人对自己过往错误的懊悔,认为后悔已经来不及,暗示了他可能在人生道路上走过弯路。"穷途甘受少年欺"则描绘了他在困厄中仍能接受年轻时的轻狂对待,显示出坚韧与宽容。
"事经过后方知错,诗未删前不觉疵"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经验教训的认识,经历过事情后才明白自己的过失,而在创作诗歌时未曾察觉的瑕疵也是如此。这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反思和成熟。
"居士四休常自适,季仁三愿任人嗤"两句,"居士四休"可能指的是诗人选择的某种生活方式,即使他人嘲笑,也能自我满足,享受宁静。"季仁三愿"暗指孔子弟子曾皙提出的理想社会愿景,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理解,即使被他人讥讽,也坚守自己的愿望。
最后两句"朝朝睡到黄粱熟,懒看儿童乐岁时"以夸张的手法,写诗人宁愿沉浸在梦境中,不愿面对现实中的欢乐时光,流露出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以及对世俗快乐的漠视。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转变和对世事的超脱,具有一定的哲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