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桃源行》是清末近现代初的学者章炳麟所作,以五溪的险峻和丛桃的美丽开篇,描绘了诗人裹粮前往桃源的艰难旅程,途中涉水过滩,登高辨路,展现了旅途的艰辛。接着,诗人描述了到达桃源后,看到的长官懒散、士兵疲惫的景象,以及面对的外敌入侵和山贼骚扰的困境。
“解縢下吏舍,诸偷方阗阗”,描绘了诗人放下包裹,进入官舍时,发现小偷正聚集在周围的情景,形象地展示了桃源内部的混乱。随后,“长官日倦卧,黄金勒膺前”则揭示了官员的慵懒和腐败,黄金装饰的胸甲象征着他们的贪婪与虚伪。
“昨者起军府,罢癃不盈千”,表明桃源虽有军队,但人数不多,无力抵抗外来的威胁。“清浪虏已逼,山寇复揉挻”进一步强调了外部压力之大,敌人已经逼近,山贼也蠢蠢欲动。
“流黄一煎饵,蝉蜕随飞烟”运用比喻手法,将流黄(一种草药)比作煎饵,暗示了桃源内部的危机四伏,如同被煎熬的饵料,随时可能消散。“群仙获兵解,洞府为填咽”则表达了桃源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如同神仙获得解脱,却让洞府充满了痛苦与压抑。
最后,“桃根斫斧尽,桃叶从风迁”描绘了桃源的衰败景象,桃树的根部被砍伐殆尽,叶子随风飘散,象征着桃源的毁灭。“已矣下濑去,清沅莽无边”表达了诗人对桃源命运的感慨,决定离开这片曾经美丽的土地,面对的是无尽的清江,象征着未来的迷茫与未知。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桃源的兴衰变迁,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