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答元美喜于鳞被召见寄(其二)》。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元美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那堪成僻性”,诗人以自谦之语,表明自己性格孤僻,难以融入世俗。接着“非不爱明时”一句,转折道出并非不欣赏当下的盛世,而是因为自己的个性使然,难以适应或融入这样的时代。
“白发终怜我”,诗人以白发为喻,表达对自身年华老去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理解和同情。“青山好属谁”,则是在感叹岁月流转,不知未来的路该由谁来承担,暗含对友人未来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连城高一抱,流水妙相知”,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友情比作连城之高、流水之妙,强调了友情的珍贵和深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向往。
最后,“君自墙东客,行藏岂更疑”,诗人以“墙东客”自比,暗示自己如同墙东的客人,虽身处世外,但对友人的行藏不再存疑虑,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信任。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