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人苏曼殊所作的《为调筝人绘像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子的形象和心境。"收拾禅心侍镜台",暗示她曾有过出家修行的经历,但此刻却在镜前打扮,似乎在世俗与佛门之间徘徊。"沾泥残絮有沈哀",将她比喻为沾满泥土的残絮,既形容她的落魄,也寓含着深深的哀愁。
"湘弦洒遍胭脂泪",进一步描绘了她的悲情,湘弦可能指的是筝弦,她的眼泪如同胭脂般滴落在筝上,表达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情感的激荡。"香火重生劫后灰",则象征着她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后,如同香火在劫难后重新燃起,试图找回生活的希望,但又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无奈和沧桑。
整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筝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命运的期待,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