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嵩禅师塔

吾道例孔子,譬如掌与拳。

展握固有异,要之手则然。

晚世苦凌夷,讲习失渊源。

君看投迹者,纷纷等狂颠。

韩子亦儒衣,倔强称时贤。

凭凌作诟语,到死不少悛。

后世师韩辈,穴攘犹可怜。

走名不自信,逐队工语言。

哗然皇祐间,飞蚊闹喧阗。

田衣动成群,怒瘿空自悬。

缩头不敢息,兀坐如蹲猿。

堂堂东山公,才大德亦全。

齿牙生风雷,笔阵森戈鋋。

隐然湖海上,长庚横晓天。

作书肆豪猛,挥斤莫敢前。

群儿虽貌敬,臆论已不专。

书成谒天子,一日万口传。

坐令天下士,欲见嗟无缘。

功成还山中,笑语答云烟。

我来不及见,山水自明鲜。

入门寂无声,脩竹空满轩。

永怀翛然姿,骨肉耸清坚。

僮奴岂知此,住此亦弥年。

指余以石塔,草棘北风颠。

再拜不忍去,听此绕涧泉。

吁嗟末运中,那复斯人焉。

文章亦细事,清苦非所便。

但爱公所守,远相诸祖肩。

迟迟哦公诗,落日满晴川。

愿携折脚铛,结茅西涧边。

岁时逻松桧,来此扫颓砖。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谒嵩禅师塔》,通过描绘对嵩禅师塔的拜访和对嵩禅师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古代高僧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禅宗精神的向往。

诗中首先提到“吾道例孔子”,借孔子之名,表达了对嵩禅师所代表的禅宗智慧的尊崇。接着,诗人通过对比“展握”与“握拳”的不同,寓意人生道路的展开与收束,强调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本质不变的主题。

随后,诗人批判了晚世学风的衰败,指出人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失去了真正的学问和道德修养。接着,诗人赞扬了韩愈等人的坚持和勇气,同时也表达了对后世盲目追随、缺乏独立思考的忧虑。

诗的主体部分通过描述嵩禅师的形象和事迹,展现了一位德行兼备、才华横溢的高僧形象。嵩禅师的智慧和品德被诗人高度评价,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在人格上达到了高尚的境界。诗人通过嵩禅师的故事,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禅宗精神的向往。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未能亲自见到嵩禅师的遗憾,以及对嵩禅师所坚守的禅宗精神的深深敬仰。他希望能在嵩禅师的塔旁结庐,每日与自然为伴,以此来寄托对嵩禅师的怀念和对禅宗精神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嵩禅师的追忆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古代高僧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向往。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补东坡遗三首题武王非圣人论后

青灯照华发,掩卷成嗟咨。

事有世共见,而意复难知。

杀父子受封,殆非人所为。

孟津观兵者,非天尚谁欺。

孔子盖周人,而为殷宗枝。

欲辨则不敢,亟口称夷齐。

使彼果圣乎,古今无异词。

则其罪武王,明甚无可疑。

呶呶与世辨,泛滥惊群儿。

惜不经柳子,为一剖击之。

知谁千载下,击节读吾诗。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食菜羹示何道士

穷冬海道绝,瘴雨晴墟里。

何以知岁丰,未卯炊烟起。

先生清梦回,科髻方隐几。

獠奴拾堕薪,发爨羹藷米。

饱霜阔叶菘,近水繁花荠。

都卢深注汤,米烂菜自美。

椎门醉道士,一笑欲染指。

诫勿加酸咸,云恐坏至味。

分尝果超绝,玉糁那可比。

鲜肥增恶欲,腥膻耗道气。

毕生啜此羹,自可老儋耳。

录以寄徐闻,阿同应笑喜。

形式: 古风

己卯岁除夜大醉

昔闻安期生,以术干项羽。

羽无人君量,佯狂辄遁去。

又闻鲁仲连,舌有济世具。

人君欲禄之,高视笑不语。

吁古列仙人,万事不干虑。

乃肯入世纷,岂非以民故。

翩翩遥增击,悠然知事误。

道合人所难,一律无今古。

我生饱忧患,晚有二子慕。

肮脏刺世眼,甚宜著闲处。

一篇引一杯,举杯揖黎母。

形式: 古风

次韵李太白

我读谪仙诗,句卒意不尽。

层峰俯绝壑,可望不可进。

忽如登旋云,便觉星斗近。

浊醪世间义,糟粕真典坟。

先生琼液口,不饮嫌其村。

只今牛渚春,盎盎馀醉魂。

昔醉过汗漫,怀袖揣昆崙。

尔来颓檐下,负日虱自扪。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