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石鉴西堂即将前往栖贤寺领众修行的情景。诗中以“楖栗横挑别海滨”开篇,生动地展现了石鉴西堂离开海滨时的场景,仿佛他手中挑着的楖栗不仅承载着他的行囊,也象征着他内心的坚定与决心。接下来,“百千龙象逐行尘”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跟随他的众多弟子比作行走于尘世中的龙象,形象地表现了他作为导师的影响力和众弟子对他的追随。
“名山恰遂栖迟志,祖席全凭办道身”两句,表达了石鉴西堂对于名山修行的向往以及在祖师面前展现修行的决心。这两句既是对石鉴西堂个人志向的肯定,也是对他即将开始的修行之路的期许。
“吐弃名言成玉屑,斩新条令辟荆榛”则进一步揭示了石鉴西堂在修行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他摒弃了世俗的言语和观念,将其化为珍贵的智慧结晶;同时,他勇于开辟新的道路,清除前行途中的障碍,展现出他在修行道路上的果敢与创新精神。
最后,“闻风定见如川至,多结茅茨莫厌贫”两句,预示了石鉴西堂的修行将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追随,如同江河之水滚滚而来。同时,他鼓励弟子们即便生活简朴,也应坚守修行之心,不因物质的贫乏而动摇。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不仅赞美了石鉴西堂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仰,也传递了佛教修行的精神内涵,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修行道路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