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堂

名公自昔藏修地,茅屋斜连水面开。

绕槛风云閒白昼,沿阶花木净黄埃。

曲肱几见周公梦,吹杖曾承大乙来。

壮志十年虚谏草,台星夜照读书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座位于自然环境中的读书堂,展现了其与世隔绝、静谧清幽的氛围。首句“名公自昔藏修地”,点明了读书堂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暗示这里曾是文人墨客修身养性、潜心学问的地方。接着,“茅屋斜连水面开”一句,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读书堂的外观特色——一座茅草屋斜倚在水面上,既体现了建筑的朴素之美,也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绕槛风云閒白昼,沿阶花木净黄埃”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读书堂周围的环境。白天,云雾缭绕,仿佛与天相接,给人以超脱尘世之感;夜晚,花木环绕,清静无尘,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宁静。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烘托出读书堂内读书人的心境与追求。

“曲肱几见周公梦,吹杖曾承大乙来”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追慕之情。曲肱而枕,梦见周公,意味着读书人在精神上与古代圣贤相通;吹杖承大乙(即大禹),则象征着读书人对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读书人的梦想与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敬仰。

最后,“壮志十年虚谏草,台星夜照读书台”两句,总结了读书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十年的辛勤努力,最终未能实现谏言,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然而,读书台在夜空中闪耀,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永恒光芒,即使理想未能实现,但知识的力量依然照亮前行的道路。这一结尾,既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也是对读书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揭示。

收录诗词(10)

邝元乐(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玉阳飞翠

秀出文昌第一峰,四时青翠隐仙宫。

岩中水蓄千村雨,涧畔凉生八月风。

暮霭霞光横紫岫,朝腾云气满苍松。

往来络绎山前道,此去长安万里通。

形式: 七言律诗

上周柳塘太守

帝城遥望十千里,炎岛来苏百万家。

潮鳄先驱韩子笔,棠阴正憩召公车。

海天日暖鱼龙化,琼岭春融草木华。

台阁经纶原有待,台星暂与照天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陟铜鼓岭

攀跻直到最高峰,天下奇观萃此中。

霞磴拟通青汉路,云崖高接紫微宫。

岚光若护新来客,胜景难描巧画工。

便是人间清绝处,停观海月上瑶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双髻岭

谁把芙蓉海上栽,一枝两枝何日开。

青苍今古不摇落,岩岈天地空崔嵬。

圭璋削玉齐云立,银管冲霄碇斗极。

根盘五指南溟深,花放四时娇欲滴。

团团日月磨巑岏,飘飘风雨净婵媛。

欲从蓬岛看正萼,直须鳌极探真源。

汉武好奇闻自昔,开疆辟土寻端的。

安期海上竟贪看,遂使君王长叹息。

我家住在此花东,日日看花得正宗。

最爱晴奇雨亦好,偏于夜月更情浓。

逆从浩劫数分至,几见伸葩泄灵异。

有时放出五色云,有时腾起丹霞气。

我昨乘风九华游,烟云袅娜似瀛洲。

匡庐五老藏彭蠡,何如渤海浮天球。

乡人不识花模样,双髻马鞍名孟浪。

从今援笔写花神,看花祇在青霄上。

青霄头角何昂藏,笑向川原眉眼张。

气吞鲸海凌风举,三年一度献君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