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二首(其二)

黄金本何物,举世相纷争。

贱者可以贵,死者可以生。

既解平城围,亦散六国衡。

神用信莫测,万宝孰敢婴。

亦有高世士,唾视瓦砾轻。

宁为冻饿殍,不受污辱名。

斯人傥可见,吾将与同盟。

嗟哉首阳薇,千载有馀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古意二首(其二)》由元代诗人贡师泰所作,通过对比黄金与人的价值观念,以及对高尚人格的颂扬,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追求。

首句“黄金本何物,举世相纷争”,开篇即以黄金作为引子,提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逐与争夺。黄金在这里象征着物质利益,而“举世相纷争”则描绘了世人为了获取这些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激烈竞争与矛盾。

接着,“贱者可以贵,死者可以生”两句,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地位与生命价值的转变。这句话暗示了在特定情境下,原本低微的人可能因为某种机缘而获得尊贵的地位,甚至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对于生存的渴望也能激发潜在的力量。这种转变强调了机会与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个人价值的相对性。

“既解平城围,亦散六国衡”运用历史典故,借指通过智慧与勇气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里“平城围”与“六国衡”分别代表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诗人以此来赞扬那些能够化解危机、维护和平的人物,强调了个人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神用信莫测,万宝孰敢婴”则表达了对超凡能力的敬畏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这两句暗示了在某些领域,人类的知识与能力是有限的,面对宇宙的奥秘和自然的法则,人们应当保持谦逊的态度,勇于探索未知,但同时也要谨慎行事,避免触碰不可预知的风险。

“亦有高世士,唾视瓦砾轻”是对高尚人格的赞美。这里的“高世士”指的是那些超越世俗眼光,不以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为衡量标准,而是以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为重的人。他们对待平凡的事物如同珍宝,体现了对真正价值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宁为冻饿殍,不受污辱名”则表达了对尊严与自由的坚守。这句话表明,宁愿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也不愿意为了追求虚名而牺牲自己的尊严与自由,强调了个人道德原则的重要性。

最后,“斯人傥可见,吾将与同盟”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遇到并结交这样高尚之人的渴望,以及愿意与他们共同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决心。

“嗟哉首阳薇,千载有馀清”以古代隐士伯夷、叔齐为例,赞颂他们坚守节操、不食周粟的高尚行为,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人美德的敬仰之情。首阳薇象征着清高的品格与不屈的精神,千载之后依然令人感佩。

综上所述,《古意二首(其二)》通过丰富的比喻与历史典故,探讨了人生的价值、道德与追求,展现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向往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收录诗词(181)

贡师泰(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贡奎子。国子生。泰定帝泰定四年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累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治行为诸郡最。惠宗至正十四年,为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京师缺粮。师泰至浙西籴粮百万石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旋为平江路总管。十五年,张士诚破平江,师泰逃匿海滨。士诚降元,出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道卒。工诗文。有《玩斋集》

  • 字:泰甫
  • 号:玩斋
  • 籍贯:元宁国府宣城
  • 生卒年:1298—1362

相关古诗词

拟古二首(其一)

东南有佳人,远在水一方。

绮疏粲飞楼,曲阑围洞房。

意态间且靓,气若兰蕙芳。

纤阿扬姣服,杂佩悬明珰。

流风回皓雪,明月舒其光。

白面谁家子,锦鞍青丝缰。

翩然一见之,下马立中堂。

可望不可即,五采盛文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拟古二首(其二)

嶰溪有美竹,挺挺霜雪中。

何人断两节,制为十二筒。

宫商自相应,凤鸟鸣雌雄。

一鸣垂衣裳,再鸣致时雍。

从此去不返,治道竟少隆。

鄙哉叔孙氏,绵蕝变王风。

寥寥数千载,伊谁启冥矇。

后皇如有作,声教垂无穷。

形式: 古风

感兴三首(其一)

芙蓉生绿水,水绿花更好。

采花当及时,莫待颜色老。

美人久不见,华发忽已皓。

因之遗芳馨,聊以慰怀抱。

失意且勿嗟,令名当共保。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感兴三首(其二)

悲风从西来,海树何萧瑟。

薄寒中人肌,毛发为惨慄。

疏林动鳷鹊,坏壁鸣蟋蟀。

出门忽四顾,怆恍若有失。

仰面对青天,青天行白日。

形式: 古风 押[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