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余好问入燕

炎歊渐已转凉飔,想见湖亭送别时。

发仞功名初得意,联镳宾主总能诗。

昔人犹自荐佳客,今日何忧乏已知。

最是人生急三釜,高堂白发数归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末元初诗人牟巘所作,名为《饯余好问入燕》。牟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好友余好问前往燕地的情景,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待。

首句“炎歊渐已转凉飔”,描绘了夏日炎热逐渐消退,微风轻拂的景象,暗示着送别的季节已经到来。接着,“想见湖亭送别时”一句,直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湖光山色之中,感受着离别的氛围。

“发仞功名初得意,联镳宾主总能诗”两句,通过描述余好问在事业上初获成功,以及宾主之间皆能吟诗作对的情景,展现了人物的才华与志趣。这里不仅赞美了余好问的成就,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与才情并重的欣赏。

“昔人犹自荐佳客,今日何忧乏已知”则表达了诗人对余好问此行的放心与期待。他相信,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知己相伴,不会感到孤独。这种对友情的坚定信念,让整个画面更加温馨而充满希望。

最后,“最是人生急三釜,高堂白发数归期”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用“三釜”这一古代计量单位,形象地表达了对时间的紧迫感,同时也寄托了对余好问早日归来的期盼。同时,“高堂白发”一词,既是对父母年迈的感慨,也是对余好问尽快回家陪伴家人的呼唤,体现了深厚的家庭情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

和赵景程提举见招

高标照我发星星,百尺楼边一寸茎。

樽自不空如北海,客非善饮类公荣。

四筵惊起闻豪唱,五斗拚教解宿酲。

何事诗筒来较晚,且容汤粥煮榆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再用前韵盖座上有九老绣幛

耆英图障烂如星,胜似屏风映紫茎。

洛社便如同此乐,商颜未必采其荣。

戴花刘九徒歌舞,当局温公岂醉酲。

试问诸贤閒得否,熙丰一鼎沸于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十月能静饮于海棠花下唐同知适至因言昔在汉中十月海棠亦开用韵

贰车曾上汉中台,十月海棠无数开。

万里相逢曾识面,双眵扫净更传杯。

高情共惜燕支晕,归梦还思滟滪堆。

客去主人应卜夜,不妨唤取烛笼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和除日闻鹊

门前车马气如云,鹊噪惊猜意甚驯。

别岁风光从草草,报人消息喜频频。

当家金印君先得,明日椒盘我自亲。

共乐高堂称斝寿,安舆迎养趁垂龄。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