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法华山天衣寺

十里湖光十里松,松阴路到十高峰。

窗看渡口随湖月,楼听云门度岭钟。

梁帝钵含山雨润,普贤台锁藓花重。

谁人的是忘机子,香稻寒蔬养瘦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湖光与松林绵延十里,松荫下的小路通向十座高峰。
从窗户望见渡口随着湖面的月色摇曳,楼阁中听见云门寺的钟声穿越山岭。
梁帝的石钵饱含着山间雨露滋润,普贤台上覆盖着厚重的苔藓和花卉。
谁能成为忘却机心之人,享受着香稻和寒菜滋养清瘦的身躯。

注释

湖光:湖面的波光粼粼。
松阴:松树下的阴凉。
渡口:河流或湖泊边的码头。
梁帝:古代帝王,这里可能指佛教中的梁武帝。
普贤台:可能指供奉普贤菩萨的佛塔或平台。
忘机子:指不追求世俗机巧、心境淡泊的人。
香稻:优质稻米。
寒蔬:在寒冷季节生长的蔬菜。

鉴赏

这首宋诗《题法华山天衣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中景象。首句“十里湖光十里松”展现了广阔的湖面与连绵的松林相映成趣,给人以开阔之感。接下来的“松阴路到十高峰”则点明了山路蜿蜒,通向十座峻峭的山峰,暗示了寺庙所在之地的险峻与幽深。

诗人通过“窗看渡口随湖月”和“楼听云门度岭钟”,将视线从自然景色转向寺内,夜晚湖面上的月影与渡口的静谧,以及楼阁间传来的远方钟声,都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氛围。

“梁帝钵含山雨润”一句,运用典故,梁武帝曾舍身入山,此处借喻天衣寺可能历经风雨,但依然庄重而神圣。“普贤台锁藓花重”进一步描绘了寺内的清幽,苔藓覆盖的普贤台上,花儿静静地开放,显得格外宁静。

最后两句“谁人是忘机子,香稻寒蔬养瘦容”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询问谁能像“忘机子”那样,在这山中过着简单而清贫的生活,享受着香稻和寒蔬的滋养,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瘦削(此处“瘦容”也可理解为清心寡欲的修行状态)。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法华山天衣寺的自然风光和禅修氛围,流露出诗人对超然生活的深深敬仰和向往。

收录诗词(10)

曾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仙都山二首(其一)

时常展画图,今喜到仙都。

尽得烟霞景,方知手笔粗。

擎天成一柱,镇地出三吴。

苔片封车辙,莲香泛鼎湖。

占风来海国,迎日上云衢。

似笋千寻直,如蓝四面铺。

秀能通造化,高岂碍抟扶。

雷雨生岩窦,星辰绕药炉。

金华惭叱石,玉女望投壶。

观古坛尤在,碑荒字半无。

未曾迷阮肇,何倦醉麻姑。

尘外标名异,空中立影孤。

笑秦铭泰岳,嫌舜葬苍梧。

夏月风长满,秋霜草不枯。

步虚吟羽客,滴翠湿樵夫。

独称瀛洲侣,吟看典郡符。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重登萧相楼

不见当年李翰林,江天为我结层阴。

九华门外柳三尺,萧相楼前松千寻。

物在人亡空有泪,时殊事变独伤心。

只鸡斗酒江干市,白首风前楚些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寄泉僧定诸

赤城山去刺桐城,还往都无一月程。

日日焚香遥稽首,五更河露湿人衣。

形式: 七言绝句

松间忽被青童指,金箓犀仙第二人。

形式: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