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蒲鞭送郑希玉出守宁波

鞭朴古教刑,岂必伤肤肌。

末流恣惨酷,寻常视疮痍。

卓哉南阳守,编蒲以代之。

责过示耻辱,安用箠楚为。

微物不盈握,仁风浩无涯。

馀馨播青史,百世犹可师。

使君领郡符,出牧东海隅。

临民慎推恕,前修以为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赋得蒲鞭送郑希玉出守宁波》是明代诗人陈枨所作,通过对古代鞭刑的反思与批判,赞扬了南阳太守使用蒲草制作鞭子,以示耻辱而非肉体伤害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古代法律制度中的人文关怀。

首句“鞭朴古教刑,岂必伤肤肌”,开篇即对传统鞭刑的质疑,提出古代刑法并非一定需要造成身体伤害的观点。接着“末流恣惨酷,寻常视疮痍”两句,指出后来的刑法往往过于残忍,忽视了对犯人的体恤。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古代教育式的惩罚方式的优越性。

“卓哉南阳守,编蒲以代之”赞扬了南阳太守的明智之举,用蒲草代替鞭刑,既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又避免了对犯人身体的伤害。“责过示耻辱,安用箠楚为”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做法的合理性,认为通过让犯人认识到错误并感到羞耻,比直接施加肉体痛苦更为有效。

“微物不盈握,仁风浩无涯”描绘了这种温和而宽大的执法风格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即使是最轻微的物品也能传递出深厚的仁爱之风。“馀馨播青史,百世犹可师”则表达了这种执法理念被历史铭记,并且可以作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最后,“使君领郡符,出牧东海隅。临民慎推恕,前修以为期”是对郑希玉即将赴任宁波知府的勉励,希望他能秉持仁慈之心,谨慎地对待民众,以先贤为榜样,施行仁政。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赞扬,展现了古代法律制度中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意义。

收录诗词(52)

陈枨(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夜发别故人

晴雪天始寒,离筵醉长夜。

百壶未尽倾,双骖已晨驾。

前林多暝色,倏尔阳光射。

轮蹄破馀霭,欲发还惊讶。

岂不眷旧游,严程少馀暇。

云山几万重,极目成悲咤。

欲识别后怀,微钟白门下。

形式: 古风 押[祃]韵

赋得平阳怀古送鲍参议之任山西

河山空表里,今古称名区。

霸图隆晋业,民俗自尧都。

土铏启俭啬,衣裳化恬愉。

陵谷有变迁,神功永涵濡。

至今千载下,不与远昔殊。

君行佐雄藩,揽辔发长途。

茧丝谢纷扰,惠泽恒覃敷。

访古增感慨,观风缓驰驱。

登高应有赋,宁愧古大夫。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为潘惟深题松阴独坐图

盘石翳悬萝,飞流下层巘。

抱琴何处来,心与孤云远。

众鸟天际还,林光澹将晚。

为爱松风清,坐来不知返。

形式: 古风 押[阮]韵

题独善斋诗卷

投老返斋居,辞荣息群虑。

闭门寡俦侣,聊以欣暇豫。

琴册于我亲,江山足诗助。

有时携短筇,独往旧游处。

林端倦鸟还,溪上閒云去。

适意恒自知,悠悠向谁语。

形式: 古风 押[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