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答筤谷目

我家湘上高嵋山,茅屋修竹一万竿。

春雨晨锄斸玉版,秋风夜馆鸣琅玕。

自来京华昵车马,满腔俗恶不可删。

洞庭天地一大物,一从北渡遂不还。

苦忆故乡好林壑,梦想此君无由攀。

嗟君与我同里社,误脱野服充朝班。

一别篬筤囗猿鹤,十年台省翔鹓鸾。

鱼须文笏岂不好,却思乡井长三叹。

钱唐画师天所纵,手割湘云落此间。

风技雨叶战寒碧,明窗大儿生虚澜。

簿书尘埃不称意,得此亦足镌疏顽。

还君此画与君约,一月更借十回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名臣曾国藩所作的《题答筤谷目》,描绘了他对故乡湖南湘上高嵋山的深深怀念和对官场生活的感慨。诗人以自家竹林茅屋为背景,春天晨雨中劳作,秋天夜晚竹声如乐,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然而,他自京城来后,面对车马喧嚣,内心充满俗世烦恼,无法忘怀洞庭湖畔的自然之境。

诗人感叹自己离开故乡,投身仕途,与猿鹤为伍的日子已成过往,而今在朝廷任职,虽然地位显赫,但内心深处仍怀念家乡的山水。他用“鱼须文笏”象征官场生活,却表达了对故乡井水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曾国藩以钱塘画师的画作——描绘湘云的画作为媒介,寄托情感,画面生动,令人神往。他虽身处尘世纷扰,但仍能从这幅画中找到慰藉,认为它足以洗去心中的俗气。最后,诗人向友人约定,一个月内可以多次借画欣赏,以此表达对艺术和故乡之情的珍视。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体现了曾国藩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收录诗词(225)

曾国藩(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子城,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 字:伯函
  • 号:涤生
  • 籍贯: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
  • 生卒年: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相关古诗词

憩红诗课戏题一待于后

铅山不作桐城逝,海内骚坛委寒灰。

龙蛰虎潜断吟啸,坐令蚯蚓鸣惊雷。

慈红先生颇好事,欲拓诗国疆土恢。

号召英豪执牛耳,大搜燕冀选龙媒。

走章驰檄遍都市,纷纷吟札如云来。

较量锱铢判殿最,岂有鱼目换珠胎!

倾身爱才剧如命,酬字金帛布成堆。

达官贵人不好士,先生此举真豪哉!

嗟余楚狂百无用,长安十载餐黄埃。

作确无钱柱自苦,乞米有帖长空回。

臣朔饥死殊儒饱,古来颠倒何足哀!

偶然涂抹为新句,画眉深浅乖时裁。

鬟髻飘零有谁惜,锥刀角逐吁可略。

豚蹄果逐髯车祝,一笑取醉三百杯。

形式: 古风

贺新郎.题钱楞仙同年玉堂归娶图二首(其一)

艳福如斯也!记年华,同年二百,君其少者。

刚是凤池骞翥后,又结鸳鸯香社。

看此去雕鞍宝马。

袍是烂银裳是锦,算美人名士真同嫁。

好花样,互相借。淋漓史笔珊瑚架。

说催妆,新诗绮语,凡人传写,才子风流涂抹惯,莫把眉痕轻画。

当记取初三月夜。

欲问大罗天上事,恐小姑群婢同惊讶。

属郎语,声须下。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贺新郎.题钱楞仙同年玉堂归娶图二首(其二)

寂寞深闺里。忆东风,泥金乍报,若何欢喜?

撤帐筵围停烛夜,细问当时原委。

更密询烧香诗婢。

西舍东邻多士女,但骈头附耳夸双美。

不能答,笑而已。郎君持赠无多子。

献妆台,官衣一袭,鸾书一纸。

又剩有红线饼餤,合卺同尝甘旨。

珍重说天恩如此。

明年携得神仙眷,料趋朝不过花砖矣。

同梦者,促君起。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罗汉松

莲社虚无人,留此一尊宿。

岿然同五老,相望须眉绿。

想当侍远师,长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树,已非凡草木。

仲堪临北涧,僧彻啸南麓。

师也摩其顶,千年缮性熟。

无心弄神通,变化骇流俗。

老态益婆娑,支离复拳曲。

气作香炉云,声如石梁瀑。

六朝栋梁材,摧朽何太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