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吴王挽词(其二)》由唐代末年至宋代初期的文人徐铉所作,通过对吴王的追悼,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哀思。
首句“土德承馀烈”,以“土德”象征吴王的德行与功业,承继前人的辉煌成就,奠定了一种历史传承的基调。接着“江南广旧恩”,进一步描绘了吴王在江南地区的深厚恩泽,不仅限于地域,更涵盖了情感与影响的广泛传播。
“一朝人事变,千古信书存。”这两句转折,揭示了历史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尽管人事已非,但吴王的信义与事迹却如同书籍一般,流传千古,永垂不朽。这种对比,既是对吴王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颂扬。
“哀挽周原道,铭旌郑国门。”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将哀悼之情具象化。周原道和郑国门,分别代表了吴王曾经活动的重要地点,通过哀挽与铭旌的仪式,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敬意。
最后,“此生虽未死,寂寞已销魂。”诗人以一种超脱生死的视角,表达了对吴王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即使吴王的生命已经结束,但他的精神与影响力依然存在,给人以寂寞与哀愁的感受,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对永恒价值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历史的深度挖掘,展现了对逝去英雄的缅怀与敬仰,以及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