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只今头上半儒冠,谁肯公庭弄舌端。
试问毛锥将底用,夺标他日万人看。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汪应辰的作品,通过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意境,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学问与品德的追求,以及对未来抱负的一种展望。诗人自诩头戴半儒冠,表明自己正处于学习、成长之中,而“谁肯公庭弄舌端”则显示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上某些人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不屑一顾。在“试问毛锥将底用”一句,毛锥是古代写字用的笔尖工具,这里比喻诗人的学识与才华即将发挥作用,而“夺标他日万人看”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成功的自信以及渴望得到世人认可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期待,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坚持与理想,以及对于知识、品德与名声的追求。
不详
饥寒驱出故山来,俗事如麻拨不开。
问我此行何所得,未尝识面有澹台。
本是扶犁客,随缘漫作官。
故山应念我,薇蕨已阑干。
叶细枝柔独立难,谁人抬起傍阑干。
一朝引上檐楹去,不许时人眼下看。
月旦于今合改评,一官谋食百无能。
君归锦里人应问,好个蓝田崔县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