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胡文定公碧泉书堂

入门认溪碧,循流识深源。

念我昔此来,及今七寒暄。

人事几更变,寒花故犹存。

堂堂武夷翁,道义世所尊。

永袖霖雨手,琴书贲丘园。

当时经行地,尚想语笑温。

爱此亭下水,固若玻璃盆。

晴看浪花涌,静见潜鳞翻。

朝昏递日月,俯仰鉴乾坤。

因之发深感,倚槛更忘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初入时溪水清碧,顺着流水找水源深邃。
回忆我当年初次来访,至今已历七个寒暑变迁。
人事变换无常,唯有寒花依旧盛开。
武夷山翁威望卓著,道义受世人尊敬。
他永远保持着施恩的手,琴书相伴在田园。
那时走过的路,仍能想起温暖的谈笑。
我爱这亭下的溪水,清澈如玻璃盆。
晴天可见浪花涌动,静时则见鱼儿翻腾。
昼夜交替,如同日月轮转,俯仰之间尽显天地之大。
由此引发深深感慨,倚着栏杆,无言以对。

注释

溪碧:清澈的溪水。
循流:顺着水流。
七寒暄:七个寒暑。
人事:人事变化。
寒花:耐寒的花朵。
武夷翁:武夷山的长者。
道义:道德原则。
世所尊:世人尊敬。
永袖霖雨手:永远像下雨般施恩。
贲:装饰,充满。
经行地:走过的地方。
语笑温:亲切的谈笑。
固若:坚固如。
玻璃盆:透明的盆子。
潜鳞:隐藏的鱼。
翻:翻腾。
递日月:交替日月。
鉴:映照。
深感:深深感触。
倚槛:倚靠栏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对一处山水之地的深厚情感和回忆。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简练而有力。

开篇“入门认溪碧,循流识深源”两句,以清澈的溪水引出山谷的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欣赏。接着,“念我昔此来,及今七寒暄”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自我经历的回顾。

“人事几更变,寒花故犹存”这两句,则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变化的哲理,同时也表现出对某些恒久不变之物(如寒花)的珍视。紧接着,“堂堂武夷翁,道义世所尊”赞颂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可能是指诗中提到的胡文定公。

“永袖霖雨手,琴书贲丘园”两句则描写了诗人在书房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这里的“永袖霖雨手”形象生动,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专注内心世界的情怀。

“当时经行地,尚想语笑温”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曾经美好时光的留恋。接下来的“爱此亭下水,固若玻璃盆”则是对一处亭台水景的深情赞赏。

最后,“晴看浪花涌,静见潜鳞翻”两句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示了诗人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观察和感受。末尾“朝昏递日月,俯仰鉴乾坤。因之发深感,倚槛更忘言”则是对宇宙万物、时光流转的沉思,以及这种沉思所激起的情感波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

收录诗词(551)

张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 号:南轩
  • 籍贯: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
  • 生卒年: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过高台寺

著屋悬崖畔,开窗叠嶂秋。

半攲云榭冷,不断石泉流。

茗碗味能永,竹风声更幽。

平生版庵老,得句似汤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齐山石壁间见林择之题字缅怀其人赋此

平生子林子,一别今几春。

宁知林壑中,忽见题墨新。

巉巉屹苍石,恍若对其人。

徘徊不忍去,我怀谁为陈。

自子来江东,相去亦已迩。

谓当复相逢,跂首日望子。

云何竟差池,又此隔千里。

凭高久伫立,飞鸿渺烟水。

形式: 古风

严庆胄射策南归迂途相访六月二十有一日同游城南书院论文鼓琴煮茶烹鲜徘徊湖上薄莫乃归明日作别书此为赠

炎暑盛三伏,驾言得清游。

城南才里所,便有山林幽。

崇莲炫平堤,修竹绿高丘。

方兹闵雨辰,亦有清泉流。

举网鲜可食,汲井瓜自浮。

丝桐发妙音,更觉风飕飕。

喜无举业累,独有讲学忧。

逮子閒暇日,微言要穷搜。

譬彼治田者,黾勉在勿休。

但勤穮蓘功,勿作刈穫谋。

虽云千里别,岂无置书邮。

祝子时嗣音,慰我日三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初春和折子明岁前两诗(其一)

古今同活法,妙处在阿堵。

浮云不作祟,白黑可坐数。

穷冬掩关卧,岂为作诗苦。

挑灯读韦编,至味可深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