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墙头翠色云分岭,井底泉声瀑落崖。

讲席日闻谈俎豆,书厨时见整竿牌。

野猿有果频窥槛,山鸟无人忽下阶。

好是鲁儒争就学,不辞千里过江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佳]韵

翻译

墙头的绿色仿佛云彩分隔着山岭,井底的泉水声像瀑布跌落在崖边。
每日在讲堂上听讲,讨论祭祀礼仪,书厨里时常整理着书卷和牌位。
野猿因为有果子会频频窥视栏杆,山鸟在无人时突然飞下台阶。
最妙的是鲁地的儒生们争相来求学,他们不畏路途遥远,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江淮之地。

注释

墙头:墙壁的顶部。
翠色:青翠的颜色,形容植物茂盛。
云分岭:像云一样将山岭隔开。
井底:井的底部。
泉声:泉水的声音。
瀑落崖:像瀑布一样落下。
讲席:讲堂。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这里指学术讨论。
书厨:藏书的地方。
整竿牌:整理书卷和牌位,可能指管理书籍。
野猿:野生的猿猴。
窥槛:偷看栏杆,形容对食物的渴望。
山鸟:山中的鸟。
忽下阶:忽然飞下台阶,可能是因为受惊或觅食。
鲁儒:鲁地的儒生,指学问渊博的人。
争就学:争相前来学习。
千里:形容路途遥远。
过江淮:越过江淮地区,泛指长途跋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庄学术氛围图景。开篇“墙头翠色云分岭,井底泉声瀑落崖”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展示了一个隐逸于深山之中的书院环境。绿意盎然的云气在山岭间缭绕,清澈的泉水从高处流下,营造出一派超凡脱俗的意境。

接着,“讲席日闻谈俎豆,书厨时见整竿牌”两句,则聚焦于学术活动,展现了书院中师生讨论经典、整理藏书的情形。俎豆和竿牌都是古代学习的工具,这里通过它们的出现,传递出一种学问氛围浓厚、师生勤奋治学的场景。

“野猿有果频窥槛,山鸟无人忽下阶”两句,又转向自然界中动物的行为,形象地描绘了山林间野猿因果实而好奇探究,以及山鸟在无人时自在地降落于书院台阶的情景。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映射出书院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

最后,“好是鲁儒争就学,不辞千里过江淮”两句,表达了对追求学问、不畏艰难的赞美。即使是远离家乡,跨越长江与淮河(古代南北分界),也值得为了学术理想而努力。这既是诗人对书院学子的鼓励,也体现了诗人本身对于学问的执着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学术活动的精细描摹,以及对山林间生命活力的捕捉,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书院生活图画,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学问追求的热忱与向往。

收录诗词(90)

李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伏蒙承旨学士特赠宠招惭非嘉客陪列仙于丹地观盛事于玉堂御题禁署之名势娱飞动圣制大风之作铿若宫商一时并耀于蓬瀛三体互成于真草昔太宗之优待学士日预论思明皇之宠尚集贤时闻临幸以今况昔异代同荣至谬亚冢卿获司中秘啖牛心而不称陪麈尾以何□□衔乐圣之杯且乏如宾之赋嗟叹不足歌咏辄兴虽劳燥吻之冥搜终类击辕之陋唱仰尘高鉴聊抒下情

昔陪群彦在鳌山,今日重来越玳筵。

才向玉堂观圣札,又离瑶席睹宸篇。

二南绝唱人惊骇,三体神踪凤折旋。

坐久庭柯移午影,饮酣宫吹递香烟。

吟求视草笺分写,醉假通中枕暂眠。

俗客不知仙禁近,高歌共乐太平年。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庭中千叶玫瑰今春盛发烂然可爱因赋一章寄上仆射相公

小槛锁玫瑰,群芳次第催。

刺多疑有妒,艳绝却无媒。

露洒啼妆在,风牵舞态回。

层苞不暇吐,数日未能开。

烂胜燕脂颗,殷于烈焰堆。

浓将丹笔染,碎把绛绡裁。

漠漠香如芷,青于叶似苔。

夭难胜暖日,静不惹纤埃。

远对褰书幌,傍观置酒杯。

朵稀心暗记,根浅手亲培。

雉控眠偷摘,僧逢醉觅栽。

尽嘲终彷佛,拟折又徘徊。

丽夺倾城色,吟归间世才。

多情百花主,闻必有诗来。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节假之中风气又作仅将伏枕固难登门更献五章代伸一谒疲兵再战已取败于空弮下客请行尚费词于露颖徒堪大噱岂足遍酬虽投刃皆虚冈睹全牛之状然援毫而就亦劳倚马之才但冀览之斯为幸矣(其三)

出门何所适,他处迹皆疏。

不是陪端揆,多应访老徐。

文章今大手,道德古名儒。

何必逢荀令,馨香自有馀。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