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释敬安以谢康乐的《维摩经》十譬之一为灵感,创作的一首禅意深厚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浮云的瞬息万变,寓意世间万物的无常和不确定性。"浮云匪定质,变幻谁能测",形象地表达了世事如白云般难以捉摸,变化莫测。"氤氲翳太虚,飞散穷顷刻",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变化之快,仿佛在眨眼间就消散无踪。
"含润若有施,观空了无得",诗人认为浮云虽然看似滋润,但实则空无一物,观照空性后,一切所得皆为空。"前尘虽云妄,转用资神识",表明即使过去的幻象看似虚妄,也能启发人们的智慧和认识。"泛滥明月阴,荟蔚南山雨",运用自然景象,比喻佛法的广大深远,如同月光普照,山雨滋润。
最后四句"能为变动用,在我竟无取。俄已就飞散,岂复得攒聚",表达出对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认识,认识到一切法无我,自我执著不可取,瞬间即逝,无法持久。"诸法既无我,何由有我所",直指佛教的核心观念——无我,即世间万物皆无固定自性,也无独立的主体。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浮云为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教关于无常、空性和无我的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禅意和哲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