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唐之淳的《雨宿石洞》描绘了一幅雨中旅行者在荒野石洞暂避的画面。首句“道傍石壁高崔嵬”,形象地写出石壁的峻峭与高耸,给人以雄浑之感。接着,“上有空洞玲珑开”描述了石洞的奇特,洞口玲珑剔透,仿佛天工开凿。
诗中主人公因雨受阻,不得不寄宿于这阴暗潮湿的石洞之中,心境颇为凄凉:“我行遇雨今寄宿,天气黯黮云徘徊。”“洞前秣马洞底卧”一句,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意义,马匹在洞前吃草,人则在洞内歇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尽在不言中。
石洞内外环境的险恶,蝙蝠飞过,虎狼出没,增添了恐怖气氛:“蝙蝠飞来虎狼过”。雨声滴沥,谷水潺潺,诗人听到这些声音,内心更加紧张:“滴沥微闻谷溜鸣,凌兢恐踏云根破”。
夜晚深沉,雨势更紧,诗人感到寒冷与孤独,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身处人间:“夜深雨逼魂梦寒,意是物外非人间”。他对未来的担忧和对现实的反思,在此流露无遗。
最后,仆夫未眠,预告着明日的行程,诗人回首望去,只有那苍茫的山色,更显其孤寂与迷茫:“仆夫未眠告明发,回首但觉苍然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困苦与心灵的触动,寓情于景,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