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梅

折时须拣带苔枝,两蕊三花尽自奇。

簪向银瓶全俗了,古铜瓶浸恰相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翻译

采摘花朵时要挑选带有青苔的枝条,那些两朵或三朵花都显得特别奇特。
如果把它们插在银瓶中就显得太普通了,还是用古铜瓶来浸泡会更合适。

注释

折:采摘。
时:时候。
须:必须。
拣:挑选。
带:带有。
苔枝:长有青苔的枝条。
两蕊三花:两朵或三朵花。
尽:都。
自:自己。
奇:奇特。
簪:插。
向:向着。
银瓶:银色的瓶子。
全:完全。
俗:普通。
了:(使)……变得。
古铜瓶:古铜色的瓶子。
浸:浸泡。
恰:恰好。
相宜:合适。

鉴赏

这首诗是杨公远的《折梅》,创作于宋末元初时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在这短小精悍的四句中,诗人通过折梅这一行为和细节,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折时须拣带苔枝”,开篇即以动作之细致入诗,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物象的精心选择。这里,“折”不仅是行为,更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意图。而“须拣带苔枝”的要求,不只是为了美观,也在于保持梅枝原本生长状态下的自然之态,这种做法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本真性的追求。

“两蕊三花尽自奇”,诗人的目光聚焦在那几朵独特的梅花上,通过数量上的不完整来强调其独一无二。这里,“两蕊三花”并非实指,而是对梅花之美的一种抒情方式,这种写法增添了画面之中的意境与诗意。

“簪向银瓶全俗了”,这一句则转而批评那些将花束整齐地插入华丽的银瓶中,失去了原有的生动与个性。这里,“全俗”一词,显然带有一种对过度修饰、世俗化的不满。

“古铜瓶浸恰相宜”,诗人提出了自己的审美观点,他认为只有将梅枝置于古朴而有年代感的铜瓶中,才能体现出梅花原有的韵味和独特之处。这里,“浸恰”一词,更是强调了物与器之间的一种自然契合。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梅花审美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艺术和生活态度上的追求。

收录诗词(455)

杨公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迓王书史六邑劝课回四绝(其三)

杜鹃声里莫春天,桑柘村村绿似烟。

分茧称丝将有日,吴蚕今已起三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迓王书史六邑劝课回四绝(其二)

一犁雨足快耕农,可卜今年岁事丰。

喜见四郊生意好,秧针刺水麦梳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迓王书史六邑劝课回四绝(其一)

雕鞍骏马骤如飞,正是春风柳絮时。

夹道居民争看处,青红小队曳旌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迓王书史六邑劝课回四绝(其四)

匆匆出郭又经旬,和气薰蒸处处春。

料得锦囊诗拍塞,寄来曾拜一篇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