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圆观所作的《竹枝词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中以一种深沉而略带忧郁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流转的感慨。
“身前身后事茫茫”,开篇即以“茫茫”二字,点出了人生的不可预测性和无尽的未知。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也是对整个人生历程的概括,暗示了生命旅程的广阔与复杂。
“欲话因缘恐断肠”,紧随其后,表达了诗人想要诉说与人或事之间的缘分,却又担心触及内心深处的伤痛。这里不仅包含了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也隐含了对情感的珍惜与脆弱。
“吴越溪山寻已遍”,进一步深化了对过去的追寻与探索。吴越之地,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重镇,这里的溪山象征着诗人曾经涉足的广阔世界和丰富的经历。通过“寻已遍”的描述,诗人展现了对过往岁月的深刻记忆与留恋。
“却回烟棹上瞿塘”,最后两句则以一种决绝而又平静的态度,描绘了诗人最终选择回归的场景。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之一,以其险峻著称。在这里,“烟棹”象征着诗人乘舟归来的景象,而“却回”则表明了他内心的某种转变或放下。这一句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状态的隐喻,暗示了他在经历了种种之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情感与自然景观的交织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命运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在淡淡的忧伤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