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先主三顾草庐图》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诗中通过对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草庐)这一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诸葛亮深谋远虑和刘备知人善任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
首句“抱膝高吟梁父时”,描绘了诸葛亮在草庐中静坐,高声吟诵《梁父吟》的情景,展现了他深沉的思考和超凡的智慧。接着,“卧龙致雨未为迟”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诸葛亮比作卧龙,通过“致雨”这一自然现象,象征诸葛亮能够影响天时,预示着他的智慧和影响力。这不仅赞扬了诸葛亮的才能,也暗示了刘备对他的重视和期待。
后两句“若无三顾草庐意,剖出心肝卖与谁”,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以假设的方式提出,如果没有刘备三次亲自到草庐拜访诸葛亮的诚意,诸葛亮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才华和忠诚奉献出来。这种假设性的表述,既是对刘备诚心诚意的肯定,也是对诸葛亮高尚人格的颂扬。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中人才价值被忽视或不被重视的批判,强调了真诚和尊重对于激发人才潜能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刘备的识人之明,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才价值和社会道德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