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张元凯的《杂拟诗六首(其五)》描绘了一位身处贫贱之中的士人形象。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主人公的困苦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凄凉。"有士卧蓬蒿",以蓬蒿象征其居处的简陋,暗示了人物的落魄;"悽怆恒鲜欢",直接表达了士人的悲苦心境,鲜有欢愉。
"饥乌噪檐侧,哀猿号树端",借乌鸦的饥饿叫声和哀猿的悲鸣,渲染出环境的凄凉,也反映出主人公的饥饿和孤独。"玄云被旭日,下土流光寒",运用对比,旭日的温暖与大地的寒冷形成反差,象征着希望与现实的差距。
"昨夜严霜飞,林中木叶乾",进一步描绘了严冬的残酷,连树叶都干枯凋零,暗示生活的艰难。"凋彼萧与藿,曷以供朝餐",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对食物匮乏的忧虑,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苟无邓通钱,莫弹贡禹冠",邓通钱是古代富有的象征,贡禹冠则是清贫的标志,这里借典故表达出主人公渴望财富改变现状的愿望。"锻羽如栖鸡,努力空伐檀",比喻自己像劳累的鸡一样辛苦劳作,却难以获得实质的收获。
最后两句"一经令人老,竖儒安足叹",揭示出读书虽能增长知识,但并不能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感叹学问并不能带来物质上的改善,从而深化了主题。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刻画了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生活艰辛的深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