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瞻六祖塔

朝策度平陀,南华瞻缥缈。

谷断意若冥,崖飞神欲悄。

凿山自何年,重嵌出幽眇。

瞥见西天明,引观慧日皛。

山似耆阇尊,溪即恒河淼。

借问何方隅,祖宅神为表。

天路无术阡,尘踪失缴绕。

漱泉沁心脾,闻梵彻昏晓。

禅榻托高眠,寥然天下小。

形式: 古风 押[筱]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前往瞻仰六祖塔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佛教圣地的崇敬与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佛教元素,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静谧深邃的氛围。

“朝策度平陀,南华瞻缥缈。” 开篇以“平陀”形容道路的平坦,而“南华”则指向佛教圣地,暗示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地。缥缈二字,既描绘了远处景物的虚幻之美,也隐含了对佛教境界的向往。

“谷断意若冥,崖飞神欲悄。” 描绘了山谷的幽深与悬崖的高耸,通过“冥”和“悄”字,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仿佛能感受到心灵的净化。

“凿山自何年,重嵌出幽眇。” 这两句赞美了六祖塔所在山体的古老与神秘,通过“幽眇”一词,进一步强调了其独特的魅力。

“瞥见西天明,引观慧日皛。” “瞥见”二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瞬间的惊喜,而“慧日皛”则象征着智慧之光的照耀,寓意着对真理的追求与领悟。

“山似耆阇尊,溪即恒河淼。” 以山比作耆阇尊(佛教中的圣山),溪流比作恒河,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暗含了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敬仰。

“借问何方隅,祖宅神为表。” 表达了诗人对六祖塔所在地的疑问,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创始人或重要人物的尊敬。

“天路无术阡,尘踪失缴绕。” 暗示了通往佛教圣地的道路虽然艰难,但心灵的纯净可以超越一切障碍,摆脱世俗的束缚。

“漱泉沁心脾,闻梵彻昏晓。” 通过“漱泉”和“闻梵”,描绘了在圣地的清静与内心的洗涤,体现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体验。

“禅榻托高眠,寥然天下小。” 最后两句表达了在禅修中的宁静与超脱,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渺小,只有内心的平静与宇宙的和谐才是永恒的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佛教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圣地的崇敬之情,以及在寻求精神寄托过程中的内心感悟。

收录诗词(358)

胡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同张京兆九日游茅山和韵二首(其一)

宿展华阳颂,结慕灵山巅。

仰禄寄兹土,引睇脰空延。

君侯京洛贵,雅志云霞镌。

共欢九日期,揽赏出郊埏。遵流涉纡窈,破莽蜡?碞。

侧见青琳阙,合沓丹霄悬。

矫然并跻登,邈若翔飞烟。

回览隘八区,放歌通九乾。

仙人喜我至,玉沼沸神泉。

翻哉群鸟呼,宁非白鹄跹。

情澹吾丧我,神超理忘筌。

坐得苏门啸,讵论天禄元。

欣兹谐佳愿,矧复追高贤。

形式: 古风

同张京兆九日游茅山和韵二首(其二)

三君起炎汉,灵迹弥千年。

仆也钦元轨,长揖问真诠。

抱一理则契,何当授九还。

三君去已矣,玉佩畴将宣。

安得九华女,秘宝飒然传。

孰是都不勤,坐看飞羽翰。

福地倚惝恍,丹灶抚留连。

微禄焉足緤,人理难即捐。

未承慈母欢,宁论婚嫁牵。

仰惭罗姑洞,俯怅陶公泉。

连镳出洞口,相嗟且停轩。

归还縳尘鞅,转复忆㠝岏。

何用理幽绪,高吟云藻篇。

形式: 古风

送同省王君归觐建业

同居不知心,白首成按剑。

何况江东西,生小不相面。

于焉倾盖初,忻若宿所善。

奏我紫琼琴,赠我琅玕簟。

交欢苦未周,飙忽起长叹。

明月蔽玄云,榆叶飘若霰。

凉风吹行毂,回盼不得眷。

所欣南斗傍,持节返乡县。

入门拜黄发,华屋罗芳宴。

持觞诉久离,悲罢言笑晏。

兄弟各具觞,南陔慰缱绻。

所愿怀靡盬,佳期遇能践。

形式: 古风

送朱镇山参政之河南二首(其一)

翳翳广陌尘,伶伶羁客踪。

羁客多感思,欲语谁将通。

夫子枉英盼,倾倒惬素衷。

小言刺虮虱,高论破鸿濛。

沃若饮琼浆,心愉颜貌丰。

云何疾乖违,飞旆指洛东。

眷兹春阳稚,玄阴荡回风。

广望迷四野,沈忧不可穷。

焉能杂林鸟,奋翅起相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