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名为《别后寄方蒙章陶苦子兼柬何不偕梁药亭吴山带黄葵村定邮诗之约二首(其二)》。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
首联“曲江千载下,作者未全湮”点出时间的跨度与作者的不朽。曲江,古代地名,常被用来象征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这里暗示尽管时间流逝,但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者的精神并未完全消失,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颔联“笔墨无生气,光芒愧昔人”则转入对文学创作的反思。诗人认为,即便是最杰出的笔墨也无法完全传达出生命的活力,这种光芒甚至可能无法与前人的作品相媲美。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的深沉思考,即如何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颈联“谁能师日月,何以喻清新”进一步探讨了艺术创作的源泉与表达方式。诗人提出疑问:谁能像日月一样成为艺术创作的典范?如何才能使作品保持清新脱俗,不落俗套?这不仅是对自身创作的挑战,也是对整个文学界的思考。
尾联“大海波澜在,骊珠自不贫”以大海波澜壮阔的形象,比喻文学创作的广阔天地,强调即使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珍珠(比喻优秀作品)依然珍贵无比。这既是对文学创作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后辈作家的鼓励,希望他们能在文学的海洋中发现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珍珠。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更蕴含了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洞察与追求,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野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