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日游凌云寺

昔贤登兹山,逸气凌清旻。

诵诗怀太白,考易思景纯。

至今平羌水,常浸月半轮。

追寻所凿室,石古莓苔新。

后岂无来者,倏忽迹已陈。

壁间记岁月,刻划如龙鳞。

自非传一世,烂若配三辰。

姓名虽尚存,谁复知其人。

我游方之外,久忘实之宾。

但饮佛耳泉,永洗凡心尘。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从前的贤士登临此山,豪情直冲云霄。
吟诵李白的诗篇,研读《易经》思考淳朴的道理。
直到如今,平羌河的水,常映照着半轮明月。
寻找李白当年凿石的居所,石头古老,青苔新鲜。
后世难道没有再来的人吗?但他们的踪迹已悄然消失。
墙壁上刻着岁月痕迹,如同龙鳞般密布。
若非能流传百世,这些事迹就像星辰般灿烂。
虽然他们的名字尚在,但又有谁真正了解他们呢。
我在世间之外游历,早已忘记世俗的客人。
只饮用佛耳泉的水,洗涤凡俗之心上的尘埃。

注释

昔贤:古代贤士。
逸气:超脱不凡的气质。
清旻:高空,指天空。
太白:李白,唐代大诗人。
景纯:指淳朴的道理或人格。
平羌水:古代河流名,今称青衣江。
莓苔:青苔,一种植物。
倏忽:忽然,迅速。
龙鳞:形容刻痕密集,如龙鳞般。
三辰:日月星,泛指天体。
实之宾:世俗的客人,指尘世中人。
佛耳泉:传说中的圣水,可能指寺庙中的泉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晁公溯在正月十四日游历凌云寺时的所见所感。他追慕古代贤士的风范,登临高处,豪情壮志直冲云霄,仿佛能与李白等诗仙相接。他在诵读诗篇时怀念太白,研读《易经》时思考景纯的思想。诗人还提及了李白当年可能留下的遗迹,如那映照着半轮明月的平羌水,以及古老的凿石室,上面的刻痕犹如龙鳞,见证了历史的痕迹。

诗人感慨后世或许还有人来访,但这些遗迹已显陈旧,只有墙壁上的年月刻痕留存。他认为,除非这些文化瑰宝能流传百世,否则就像星辰般璀璨却难以长久被人铭记。尽管贤人的姓名尚在,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已经鲜有人知。诗人在此刻超脱世俗,只愿在佛耳泉边洗涤心灵的尘埃,寻求内心的宁静。整首诗寓含对历史的敬仰和对个人修行的追求。

收录诗词(449)

晁公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白宋瑞自益州和予池上诗来因用韵奉简

文宗爱夏日,殿阁生微凉。

高帝思猛士,大风云飞扬。

五子歌洛汭,陶唐有冀方。

诚悬未识此,古意堕淼茫。

我欲起九原,釂以百罚觞。

作诗岂徒然,日月要争光。

吾子堪校雠,行翻芸叶香。

其师缙云老,墓木已三霜。

有怀不及展,往听銮声央。

子能偿彼恨,下泉端不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石季野县丞见示喜雨诗次韵为谢

骄阳裂厚地,沃壤变焦土。

野老呼苍天,吁嗟击雩鼓。

三时农甚劳,一饱天宜与。

自惭为刺史,封内当镇抚。

有灾累其人,无德及所部。

是邦喜讥切,相语闻俦侣。

不作傅说霖,空闵僖公雨。

敢欺二三子,难长数百户。

徒知祷神祇,庶望救疾苦。

如起乖龙卧,便觉商羊舞。

坐令郡两堰,岂减渠六辅。

兹晨理衣冠,未暇挂神武。

伤心念疲氓,稽首谢明主。

丰年必可期,甘泽常顺序。

与君俱何幸,彼此德施普。

形式: 古风

示中岩长老子文

我为应真来,欲结无生缘。

不食中岩饭,但酌中岩泉。

莫言一杯水,实具五味禅。

请师问应真,此语然不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龙爪滩

龙爪滩前江水平,蟆颐山下春草生。

白石既出细可数,杂花初开远更明。

日落尽见楼阁影,天晴易闻钟鼓声。

至今回思三峡路,蛇退猿愁心甚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