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沩山若无后语,尽自包裹得去。
其奈用处太过,以致栓索俱露。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智愚所作的偈颂,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意。诗中以沩山(一位著名的禅师)为喻,暗示修行者如果过于执着于佛法,将其视为全部,就可能失去了生活的自然流动和自在。"若无后语,尽自包裹得去",意味着沩山的智慧无需过多言辞解释,就能让人自行领悟。然而,"用处太过"则揭示了过分追求佛法的后果,就像被绳索束缚,失去了自由。
"以致栓索俱露",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束缚的状态,绳索(象征佛法的教条)暴露在外,反而限制了个人的成长和内心的自由。整体上,这首诗寓言式地教导人们在修行中要保持适度,避免陷入过度依赖或束缚的境地,提倡内心的自在与解脱。
不详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呈真嚇杀盘山,对众侮慢临际。
静处畏影逃形,闹里掀天扑地。
镇州城外活埋,至今鸡惊犬吠。
今年五十五,脚未蹋寸土。
山河是眼睛,大海是我肚。
真骨金刚体可誇,六尘一拂求无遮。
廓落世界空为体,体上无为真到家。
惟不识泥土,堆根抱玉泉。
虽离岩谷伴,也则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