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纺织女工的辛勤劳动与精湛技艺。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织女在机杼前劳作的情景,以及她们所创造的精美织物。"抛抛机中梭,婉婉机中淑",生动地描绘了织女熟练地操作着织机,梭子在机杼间穿梭,动作轻盈而优雅。"兰膏媚鬓蝉,笋纤润红玉",则通过比喻手法,赞美了织女的美丽与手部的柔嫩,如同佩戴蝉饰的兰花膏涂抹的鬓发,以及细如春笋、润泽如红玉的手指。
接下来的"织成锦绣段,光耀绮霞幅",进一步展示了织女们将辛勤劳动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织出的布料如同锦绣一般华丽,光彩照人,仿佛是天空中的彩霞铺展。最后,"世无黄钟尺,何以制华服",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精美织物制作工艺的赞叹,同时也暗示了古代社会对于服饰等级制度的重视,只有通过精细的测量和制作,才能创造出符合礼仪规范的华服。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古代女性的勤劳与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服饰艺术的高雅追求和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