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在赣关的旅人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愁绪。诗中通过“西风”、“捣衣声”、“寒重”、“霜”、“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静谧的氛围,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家乡、孤身在外的旅人的内心世界。
“趁西风、捣衣声急”,开篇即以西风起、捣衣声急渲染出一种忙碌而又略显凄凉的景象,暗示着主人公在异乡的生活状态。接着,“江关倦客愁绝”直接点明了人物的身份——一位疲惫于异乡、心怀愁绪的旅人。接下来的几句,“何况夜来,寒重和砧也歇”、“荒鸡叫落一天霜,独雁催沉三更月”,通过自然界的声响与景象,进一步强化了孤独与寒冷的感受,使读者仿佛能听到荒鸡的啼鸣,看到独雁的孤单身影,感受到霜降的寒冷与月色的清冷。
“欲掩残编,只应无奈,酒醒时节”则表达了主人公试图通过阅读或饮酒来排遣愁绪,但最终却只能无奈面对现实,酒醒后仍是无尽的孤独与忧愁。最后,“芦帘此际悲咽。便鞋儿梦好,待归方说。频呵素手,剪刀停对垂红泪。灯花结、料不成眠,且倚薰笼,冷灰重拨”几句,通过一系列细腻的动作与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在寒冷夜晚中的无助与悲伤,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芦帘的悲咽、梦中的归家、剪刀前的泪水、无法入睡的夜晚、倚靠薰笼取暖,这些细节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刻画,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深秋夜晚旅人孤独愁绪的氛围,展现了顾贞观对于离愁别绪的独特感悟和深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