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四檐玉立碧重重,终日相看眼亦空。
何啻数来千万个,不知那个弄清风。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宋末元初时期对修竹的观察与感悟。首句“四檐玉立碧重重”生动地展现了修竹在屋檐下挺拔的姿态,犹如碧玉般晶莹剔透,层层叠叠,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接下来,“终日相看眼亦空”则表达了作者长时间凝视这些修竹时内心的宁静与空灵,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灵得到了净化。
“何啻数来千万个,不知那个弄清风”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修竹数量之多,难以计数,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它们覆盖。更重要的是,他将修竹与自然界的清风联系起来,暗示着修竹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更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力量。这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让作者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启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修竹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传达了作者对生命、自然与心灵之间深刻关联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宋末元初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不详
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有时业一笑,清于万壑冰。
有时吐一语,浊于三月春。
所以天地閒,不著如是人。
任之波波走,永劫长沉沦。
昔有古先生,忒杀不唧溜。
拈得一枝花,失却一张口。
白昼叫不醒,徒尔打筋斗。
若欲了此意,但饮一杯酒。
晚年阖闾国,侨寓陋巷屋。
屋中无所有,事事不具足。
终不借人口,伸舌觅饭吃。
以此大恣纵,骂人笑吃吃。
山中一溪水,绝与众水别。
不解饮清风,只解醉明月。
一片清泠意,活动流不彻。
何劳濯缨人,再三苦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