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其五)

台地一年耕,可馀七年食。

寇乱继风灾,民间更萧索。

今岁大有秋,仓储补云亟。

谷贵虑民饥,谷贱农亦恻。

厉禁久不弛,乃利于奸墨。

徒有遏籴名,其实竟何益。

估客既空归,裹足此寥寂。

何如撙节之,一艘一百石。

穷年移不尽,农商惠我德。

幸与诸当途,从长一筹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台湾地区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政策考量。首句“台地一年耕,可馀七年食”展现了农民勤劳,一年辛劳足以储备多年粮食。然而,“寇乱继风灾,民间更萧索”则揭示了战乱和自然灾害带来的贫困与凋敝。

“今岁大有秋,仓储补云亟”表达了丰收的希望,但诗人忧虑谷价波动可能带来的问题:“谷贵虑民饥,谷贱农亦恻。”他指出,政府若过度干预市场,禁止粮食买卖(“厉禁久不弛,乃利于奸墨”),虽然名义上是抑制粮价,但实际上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

“估客既空归,裹足此寥寂”反映了商人因政策受阻而离去,市场陷入冷清。诗人建议采取更为明智的方法:“不如撙节之,一艘一百石”,即适度调节,让船只适量运输粮食,既能缓解农民的困境,又能惠及农商。

最后,诗人恳请有权势者“穷年移不尽,农商惠我德”,长期考虑并制定有利于民生的策略。整首诗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表达了对公正政策的期待。

收录诗词(15)

蓝鼎元(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其六)

累累何为者,西来偷渡人。

锒铛杂贯索,一队一酸辛。

嗟汝为饥驱,谓兹原隰畇。

舟子任无咎,拮据买要津。

宁知是偷渡,登岸祸及身。

可恨在舟子,殛死不足云。

汝道经鹭岛,稽察司马门。

司马有印照,一纸为良民。

汝愚乃至斯,我欲泪沾巾。

哀哉此厉禁,犯者仍频频。

奸徒畏盘诘,持照竟莫嗔。

兹法果息奸,虽冤亦宜勤。

如其或未必,宁施法外仁。

形式: 古风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其七)

台邑最褊小,徵粮视凤诸。

土狭赋独重,民困曷以纾。

台湾田一甲,内地十亩馀。

甲租八九石,亩银一钱输。

将银来比粟,相去竟何如。

纳粟弊多端,斗斛交相瘉。

折色比时价,加倍复何居。

凤诸虽厚敛,什百台版图。

垦多或报少,以羡补不敷。

台土瘠无旷,冲压且偏枯。

安得相均匀,丈轻三邑俱。

徵收同内地,含哺乐只且。

形式: 古风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其八)

郡东万山里,形胜罗汉门。

其内开平旷,可容数十村。

雄踞通南北,奸宄往来频。

近以逋逃薮,议弃为荆蓁。

此地田土饶,山木利斧斤。

移民迁产宅,兵之亦龂龂。

何如设屯戍,守备为游巡。

左拊冈山背,右塞大武臀。

既清逸贼窟,亦靖野番氛。

府治得屏障,相需若齿唇。

形式: 古风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其九)

诸罗千里县,内地一省同。

万山倚天险,诸港大海通。

广野浑无际,民番各喁喁。

上呼下则应,往返弥月终。

不为分县理,其患将无穷。

南划虎尾溪,北踞大鸡笼。

设令居半线,更添游守戎。

健卒足一千,分汛扼要冲。

台北不空虚,全郡势自雄。

晏海此上策,犹豫误乃公。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