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扬州的音乐文化,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的音乐传承,以及对音乐艺术的深沉感慨,展现了诗人对音乐美的追求与思考。
首句“淮南旧有于遮舞”,提到古代淮南地区就有名为“于遮”的舞蹈,暗示了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的传承。接着,“隋俗今传水调声”则将话题转向了更为近古的隋代,指出扬州至今仍流传着“水调”这一曲调,强调了音乐艺术在扬州的延续性。
“白雪阳春长寡和”一句,运用了“白雪阳春”的典故,比喻高雅的艺术作品往往难以得到广泛的共鸣或理解,表达了对艺术欣赏者稀缺的感慨。同时,“长寡和”也暗含了对当前社会艺术氛围的反思,即高雅艺术与大众审美之间的距离感。
最后一句“著书愁绝郢中生”,借用“郢中生”的典故,意指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可能会因找不到知音而感到忧愁。这里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在艺术创作中的孤独感,也反映了对艺术价值被忽视的忧虑,以及对能够真正理解并欣赏其作品的人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扬州音乐文化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在艺术创作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