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尚书夫人挽诗

喧喧引长绂,箫鸣闾井间。

旌连绮霞阁,路指敬亭山。

泉底鸾台掩,城中翟盖还。

尚书老归国,谁与袭芳兰。

形式: 五言律诗

鉴赏

这首挽诗《汪尚书夫人挽诗》由元代诗人余阙所作,通过对汪尚书夫人的追忆,展现了其生前的尊贵地位与高尚品德。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也体现了对高尚人格的赞美。

“喧喧引长绂,箫鸣闾井间。”开篇以“喧喧”形容热闹的场景,长绂象征高官的服饰,箫鸣则暗示着音乐的悠扬,闾井间则是民间的聚居地。这两句描绘了汪尚书夫人去世后,其家族及社会对其逝世的哀悼之情,通过热闹的仪式和音乐表达出来。

“旌连绮霞阁,路指敬亭山。”接着,诗人使用“旌连”形容仪仗队列的连续不断,绮霞阁可能是汪尚书夫人家中的建筑,而敬亭山则是远处的名山。这两句通过视觉上的对比,展现了汪尚书夫人家族的显赫地位以及其逝世后对她的怀念之情延伸至更广阔的自然景观。

“泉底鸾台掩,城中翟盖还。”“鸾台”可能是指古代的宫殿或高台,这里用来形容汪尚书夫人的安息之所。“翟盖”是古代贵族出行时所用的车盖,此处用来比喻汪尚书夫人的逝世。这两句通过“掩”和“还”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汪尚书夫人从生前的繁华到逝世后的宁静,以及人们对她的怀念与哀思。

“尚书老归国,谁与袭芳兰。”最后两句,诗人将汪尚书夫人与“尚书老”联系起来,暗示她与丈夫共同经历了国家的事务,而“谁与袭芳兰”则表达了对汪尚书夫人美德的传承无人能继的感慨,芳兰在这里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声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不仅展现了汪尚书夫人的生前荣光与逝世后的哀悼,也体现了对高尚人格的颂扬和对美德传承的思考。

收录诗词(90)

余阙(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天心,先世为唐兀氏。顺帝元统元年进士,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入为中书刑部主事,以忤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为翰林修撰。至正十二年,任淮西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守安庆,御来犯军,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拜淮南行省左丞。十七年十月,为陈友谅、赵普胜军包围。次年正月,城陷,自刭。谥忠宣。为文有气魄。有《青阳集》

  • 字:廷心
  • 籍贯:元庐州
  • 生卒年:1303—1358

相关古诗词

题周伯宁画

杀机起无象,平陆忽成红。

苍生吮猛虎,日驭经纷虹。

举目墟里间,但见蒿与蓬。

惟有王官谷,于今似画中。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寄题环秀亭

宗老来相报,黄梅盗已平。

传闻一峰下,临眺九江横。

象构谁能坏,香台积可成。

凭询几小劫,又复到昆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夜坐和成太常(其一)

片月生碣石,微光挂玉弓。

秋河空窈窕,遥映建章宫。

哀鸿知时节,南飞正匆匆。

感君思亲味,恻恻此心中。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夜坐和成太常(其二)

牵牛表宫雉,华星动绮钱。

沈沈鳷鹊观,悠悠清漏传。

无才愧三益,虚食念百廛。

绵思至中旦,莫继瑶华篇。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