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先生岂必因桃源而重;此地固应较栗里为佳。
此联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著称,巧妙地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他的生活地点进行了对比和评价。上联“先生岂必因桃源而重”运用了典故,借用了《桃花源记》的故事,表达了对陶渊明超凡脱俗、追求理想生活的高度赞扬,暗示其人格魅力并非单纯依赖于某一特定地点或故事而得以彰显,而是源于其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品质。
下联“此地固应较栗里为佳”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陶渊明的居所“栗里”与“桃源”进行比较,认为此处(指陶靖节祠)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更在精神层面超越了“栗里”,成为了一个更加理想的寄托之地。这里“佳”字不仅指环境优美,更是对其精神境界的高度肯定,体现了后人对陶渊明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敬仰和认同。
整体而言,此联通过对比手法,既赞美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也表达了对后世文人雅士追求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共鸣,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不详
尽力尽心,未能十分尽职;
任劳任怨,不敢半点任功。
公以儒臣兼富教;帝承文母锡期颐。
戊戌庚子后,内外各军国大政,盘错不动,惟公主之,时局赖贤才,痛南天风雨凄凉,忽失九重倚畀;
潇湘衡岳间,中兴诸将相老臣,硕果仅存,而今已矣,门墙感遗泽,听东海波涛呜咽,如闻百万悲歌。
史笔晋称良,何事阳秋尊魏统;
儒林宋有传,欲将剽锐化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