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的释月涧所作,名为《偈颂四首(其一)》。诗中运用了禅宗的修辞手法,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探讨了佛性与修行的奥义。
首句“瑞岩惺惺,荐福莫莫”,以瑞岩象征佛性,惺惺表示觉醒,荐福则暗示了对众生的慈悲与利益。这两句描绘了一幅佛性觉醒,普度众生的景象。
接着,“瞒顸佛性,束之高阁”两句,通过“瞒顸”和“束之高阁”的比喻,表达了对佛性的忽视或误解,强调了佛性需要被重视和实践的重要性。
“月涧别用的当一著,易觑捕,难执捉”中,“月涧”可能是指清澈的溪流,这里用来比喻内心的清明与纯净。“别用的当一著”意味着在恰当的时候使用智慧,而“易觑捕,难执捉”则说明了这种智慧既易于发现,又难以把握,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不易。
最后,“无意求时却宛然,有心月处还应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佛性的自然显现与人为追求之间的关系。无意间追求时,佛性自然流露;有意追求时,反而可能偏离正道,陷入错误。这反映了禅宗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顺应自然,不强求,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解脱。
整首诗以禅宗的视角,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佛性、修行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禅宗独特的智慧与境界。